曾果果
摘 要:在一系列教育改革后,“立德樹人”成為現階段高校公共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為了實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認知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目標,學校需要在帶有素質教育特色的音樂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理念,基于此本文將詳細分析高校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理念之間的關系,分析當下教學現狀并探析具體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校音樂;立德樹人;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2
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因為傳統教學方法所留下的問題讓校內大部分教師對教育的真正理念產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也正是因為如此高校的專業教學和道德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合。在傳統的認知上,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是獨立的,只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建設,設置音樂課程也只是為了提升專業技能而已,這樣將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割裂開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學效率,也不符合當下教育部門對學校和教師提出的要求,未能滿足高校教育的根本需求。[1]
一、高校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的關系
(一)獲取豐富的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門藝術類學科,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點是它能通過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而達到基本教育目標,而在產生強烈情感認知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具備優良的品質。我們常說高校中的音樂教育是情、愛、美的教育,因此現階段的高等音樂教育為學生提優質的能對聲音和文化產生高度認知的學習平臺,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對各類情感產生更深刻的認知,同時他們也能通過音樂來傳達的自身的情緒感受,是抒發感情最有效的途徑。[2]
“音樂無國界”,它能夠準確傳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量復雜情感,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正面反映,現階段整體行業對音樂表演水平的最高要求是達到發聲即入耳、入耳即感情,通過完整的旋律讓情感得以自由流動,聽者則能共情,對現實事物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從而表達出更加深刻的人生思考。
(二)完善人格品質
高校音樂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為學生培養優良的人格修養,從而讓當代大學生都能擁有完善的人格。素養教育在學生的大學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需要大量的科技輔助,從大量人文體驗中自然提升了綜合素質,因此現代人常說理解音樂的過程就是在進行高級的精神活動,在此期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產生精神上的享受,帶來一定的審美愉悅。[3]
音樂中包含很多種藝術,例如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因此許多社會生活中的活動都能以音樂的形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會對社會上一系列客觀規律產生與以往不同的認知,而且根據學生個體上的差異,他們通過感知聲樂的方法形成不同的主觀上對學習與生活的追求與愿望,達到傳遞社會信息的目標,校內也可以存在多元化的情感交流,通過這樣的方法促進個人情感智慧化,讓當代大學生成功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
(三)提高道德水平
高校音樂教育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校內學生的道德水平,在音樂中學生能感悟到人生價值,對個體生命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成功發揮出“立德樹人”的功效。現在社會上主流音樂都能同時符合道德規范與藝術規律,強調專業知識與道德教育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發揮出凈化、教育兩種功能,進行審美與道德教育。[4]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現狀
(一)基本認知不清
對于普通高校而言音樂是一門公共課程,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其地位也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因為多年來受傳統思想影響,大部分學校的領導與教師還未能對這門課程產生應有的重視,對音樂在整體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能有準確的認知,因此不會投入充足的師資力量在課程中挖掘“立德樹人”理念,因此多年來高校中的音樂學科始終處于尷尬的邊緣化狀態,學生在選修課程時也會將其下意識地忽略,這樣一來其中的道德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忽視培育目標
從原則上來講,高校中音樂課程的教育功能有如下三種:審美、道德以及智力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很多阻礙學科發展的問題,例如教學嚴重缺乏學科性、教學目標不穩定、課上選材過于隨性、課堂沒有吸引力等。除此之外還有大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師的選拔制度不夠嚴格,導致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不能達到要求標準,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在課上實踐教學中教師還習慣性地使用傳統方法,欣賞音樂成為機械式的任務,與課程教學的本質目標背道而馳,學生不能在學習后形成獨特的審美,甚至不能和音樂進行基本的溝通,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那些隱藏在教學素材中的德育要素不能被挖掘出來,完全忽視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缺失傳統禮樂文化
國內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不能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音樂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民族精神與道德素養,因此高校中各類大型晚會、頒獎典禮以及其他文化活動中都會出現與主題的禮儀相符的音樂。但是通過觀察可知,現階段學校的群體活動中沒有嚴格的禮樂規范,所以在各種場合中總會聽到不合時宜的歌曲,而表演者的態度也不夠嚴謹,表情與歌曲類型不相符。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師生都沒有禮樂文化意識,一味追求形式主義,因此同時錯失了為大學生進行審美、道德以及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機,讓“立德樹人”理念無法融入音樂課程中。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改革措施
(一)強調“立德樹人”理念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在教育改革后國家對高校教學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給社會培養出真正具備綜合實力的人才,對各個高校強調培養學生的感情體驗能力、對陌生事物的想象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學校在實施例如音樂的藝術教育時要認識到“立德樹人”理念的地位,讓學生在感受、鑒賞、創造、表現音樂之美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形成道德情操,對社會與民族文化都產生特殊情感,以達到健康成長以及全方面發展的目標。
在產生明確認知后,學校必須對音樂教育產生重視,將其歸入學校人才培育系統之中,制定出科學的教學計劃,對課上活動進行創新與改革,將大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整合,最大程度提升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此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確認教育目標,課上及時進行學習評價
在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學校最根本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在中國特有文化的加持下養成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以高尚的品德迎來社會甚至是國際的挑戰。這樣的教育目標能夠同時滿足個體與社會的雙重需求,面對這一情況,高校需要對自身的教學體系進行多元化的改革,讓每節音樂課都能體現出目前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將師德、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在確認教學目標后,高校教師應該承擔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在課上設置有一定文化特色的學習主題,師生在課堂中進行有效互動,在共同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對社會道德價值產生認同感。而想要進一步使班級內的大學生對音樂生成內在動力必須為他們提供更多能產生主觀思想的空間,因此在課上教學時一定要及時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此產生主觀能動性,也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加入德育教育,為學生的自由探索提供評價,讓他們對某一事件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判斷,久而久之學生的民族情懷會被成功激發,也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產生誠信守理的職業道德。
(三)提供感性音樂鑒賞空間,構建有效教學模式
作為一門藝術學科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不能完全教授理論知識,需要為大家提供充足的音樂鑒賞空間,在親身實踐后對聲樂才能產生深層感悟。教師可以通過重新構建教學模式的方法創建課上實踐空間,大學時期學生的校內活動比較豐富,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社團、校園廣播以及日常聲樂設計等活動進行實踐教學,播放傳播正能量以及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同學們能從中感悟聲音的美,產生深層次的聆聽體驗,同時起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展現出更加高尚道德,進一步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同時在發散自由思想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美與力量、感悟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習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在進行公共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德育產生重視,找出目前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立德樹人”理念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適時進行課堂評價,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感性鑒賞的時間,產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理想目標,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凡凡.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8(23):65-66.
[2]涂蓓.論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3):191+193.
[3]宋珍歡.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黃河之聲,2019(02):102.
[4]李騰鳳.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評鑒,2019(2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