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剛
摘 要:為改變目前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書香校園建設的滯后現狀,需師生、家長、社會的共同參與,進行有效的建設策略為重點這幾個方面入手,構建有效的操作體系、建立評價機制,塑造書香校園建設主體的完美人格,這是提高書香校園建設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書香校園
在欠發達地區農村“書香校園”建設方面,才剛剛起步,就如何推動相關建設的深入,使校園能夠真正的洋溢書香、學校能夠可持續發展,應從科學把握書香校園的概念與重要性為前提,了解書香校園建設的現狀及原因為基礎,進行有效的建設策略為重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題的概念
書香校園:是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指通過一系列活動,創設閱讀氛圍,培養閱讀興趣,促進教育實踐活動主體(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
書香校園的幾個組成要素:書籍,指健康適合師生閱讀的圖書;書香,指書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人類智慧的結晶,又指濃厚的閱讀氛圍;校園,指學校提供的良好的讀書環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書香校園建設的重要性
(一)書香校園能夠體現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
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是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促進個體觀念、智力、能力、職業、身份的社會化,促進人的個性特征及主體性的發展,使人意識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即學校教育實踐本質的外在表現。
(二)書香校園能夠反映學校教育實踐活動的規律性
教育實踐作為人類社會基本實踐領域之一,包括內部和外部關系規律。外部規律即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所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起作用;內部規律即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之間,個體發展中的體力與智力、知識與道德之間,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過程之間等的關系。書香校園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反映這些規律。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書香校園建設的現狀及成因
由于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發展,許多農村學校書香校園建設才剛剛起步,其真正達到書香校園內涵要求的農村學校幾乎沒有。營造書香校園,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成了空中樓閣。
(一)家長教育觀念落后,缺乏支持
文化水平低,教育觀念滯后是造成農村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失去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階段,現在的小學生家長大多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這一代適逢改革開放熱潮,在迅猛發展的經濟浪潮沖擊下,豐富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在碰撞,內心不能自止,是教育欠缺的一代。
(二)學校只偏于硬件建設,流于形式
部分學校只是針對創建合格學校、特色學校等工作而進行的,把它作為學校的形象工程而言,缺乏內在管理,或懶于利用,造成資源閑置,書香氛圍只浮于表面,讀書活動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師生的內在需要,書香校園建設形同虛設。
(三)農村小學的教育,偏向應試
許多學校課程繁多,可卻沒有一節閱讀課;有的學校規定從語文課中擠出一節課作為閱讀課,但為了完成課內教學任務,很少有教師能夠堅持下來,上自己的課程閱讀課有名無實;即使上了閱讀課,也不過就是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范文或課文,教師沒有完成自己的指導效果。
四、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書香校園建設的建議
怎么進行有成效的書香校園建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和諧可持續發展?應結合書香校園建設的主體的自身環境采取合理的措施構建有效的操作體系和評價機制。
(一)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書香校園建設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學校可以通過發放告家長書、家訪等形式,將正在營造的書香校園信息及時傳遞給每一個家庭,在觀念上先得到家長認可。“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故事說明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家庭閱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二)學校健全書香校園建設的組織管理
創建書香校園,營造書香氛圍,要有閱讀場所和圖書保證。圖書館和閱讀室是首要關注的問題。圖書館位置的選定要講究清靜、明亮、方便;班級的小書柜也是必不可少的,方便學生閱讀。
(三)教師行為師范,樹立榜樣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是書香校園建設中要抓的主要一環?!白x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1]
(四)挖掘教育資源,借勞動這塊肥沃的土地培育孩子
事實證明:愛勞動的孩子多數珍惜學業,做事積極主動,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和進取精神。為此,我們把勞動教育作為品德養成的載體,收一舉兩得之效。學校借助定期召開的家長會和教師家訪等機會,宣傳勞動實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以便通過家長配合學校幫助孩子養成愛勞動的意識和習慣。
在欠發達農村地區教育中欠缺書香,即校園、家庭、社區缺少了書香氛圍,促進農村小學書香校園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閱讀改變人生的寬度和終點,有書香的校園是詩意浪漫的校園,在詩意棲居浪漫中行走的人是幸福的。教育不應是荼毒心靈的行為,但愿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關注閱讀,則國家有幸、民族有幸。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任命教育出版社,2004:192.
[3]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教育部印發,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