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艷
摘要: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文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各個學科大力倡導的教學內容,廣大教師均在致力于研究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方式。但從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來看,其往往過于傾向于知識的傳授,人文素養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以小學二年級為例,系統闡述了二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措施與建議,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人文精神;小學數學;二年級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不但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同時又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增加新的活力,進而更好的為學生未來發展所服務。在大力倡導人文素養教育的背景下,廣大教師應當意識到人文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的重要性,充分結合小學生認知能力、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致力于探索人文精神的滲透方式,使得人文教育能夠融人到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來,以此來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可塑性極強,人文精神在數學課堂中的滲透至關重要。
一、氛圍創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倡教師應當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多元互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小學數學進行人文精神滲透來說,其同樣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師生關系的構建對其未來發展的影響重大,教師需要全面提倡和諧、平等,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允許學生的異想天開,真正構建接納、寬容、平等的教學氛圍,與學生之間建立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能夠經常性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夠真正融入他們,能夠與學生一起評論、表達。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可以為人文精神滲透奠定基礎,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養成獨立、自由的精神。筆者在教學中一直注重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采用上述方式創設和諧教學氛圍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不記名的簡單調查,統計學生對于自身的喜愛程度,表示喜歡教師的學生占比達到了85%,表示喜歡程度一般的學生占比為10%,僅有5%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在此基礎上,筆者再開展人文精神滲透,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適當滲透,圍繞人文傳授知識
人文精神在二年級數學的滲透,數學本身不再是一種簡單進行知識傳授的活動,教學并非單純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認知某些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逐漸養成積極的態度、堅韌的意志、高尚的品德等。對教師來說,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各種契機,適當滲透一些人文精神,通過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各種品質。例如,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參考二年級學生興趣愛好,實時引入各種數學歷史、數學趣事等,如定理發明的過程、發明的人物,畢達哥拉斯發現勾股定理并殺了一百頭牛慶祝的故事等,利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進而受到故事中各個人物精神的熏陶,為學生品德的發展、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礎。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教學來說,教師可充分在導人環節引入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第一個鐘表發明的歷史故事,在激發學生興趣以后,利用多媒體展示鐘表的發展歷史,最終引出教學主題。在引入上述歷史故事之后,超過一般的學生在課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向教師請教有關的知識內容,并主動去尋找有關的數學故事、趣事,有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三、課外實踐,引導領悟人文精神
眾所周知,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極為密切,數學知識源自于生活,同時又為數學所服務。人文精神不僅僅需要在課堂中滲透,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去領悟數學精神,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認知,實現人文素養的有效滲透。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人文角度觀察并思考二年級數學內容,主動去挖掘生活當中的各類因素,基于二年級小學生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組織各種實踐類活動,如開放類實踐活動、競賽類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掌握合作交流方法、明確操作實踐內容等,使得學生身心均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得實踐活動充滿人文關懷。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統計表”的教學以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關統計的活動,如統計家庭一周的開支,抑或是統計這一周的氣溫變化等,通過趣味性的統計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去進行統計分析,主動與父母、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利用課堂知識來開展統計。如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檢驗課堂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綜上所述,人文素養教育作為當前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巨大。對于二年級數學教學而言,需要積極落實人文素養教育,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數學教學中來,使得學生在不斷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強化人文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春香,以人為本,有效引導——淺析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8(3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