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關鍵詞鄉村建設 法治 人才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法治人才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指出,要培養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努力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在我國,“法律”最初是舶來品,法制框架的構建是以西方法律的理念、概念為基礎的,而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對國情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更加豐富、科學、開闊,開始有意識地構建更加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法學教育則經歷了一個從法律知識灌輸(引進),到法律技能培養再到法治人才培育的曲折歷程。
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有學者從事西方法律概念、理念、知識的引進工作,進入21世紀,更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法律生命在于實踐,在法學教育研究領域,開始介紹國外先進育人經驗,探索我國的法律實踐育人,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為翻轉課堂、法律職業教育、法律實習、法律公益服務、法律診所等。2018年《卓越法治人才計劃2.0意見》出臺,學術研究更多開始聚焦于“法治人才”,其研究成果通過剖析“法治人才”的內涵,探討法治人才培養對法學教育的要求并提出其實可行的意見,這一階段的研究方興未艾,但其學術成果并不十分出彩,對法治人才的認識仍然停留《意見》中展現的“實踐”“互聯網”“協同”等。
《卓越法治人才計劃2.0意見》的發布推出了“法治人才“的概念,也對法學教育帶來一場革命,它引導我們從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歷史定位和功能出發,探討法治人才的核心要求及構成要素,實現從“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的認知飛躍,以下就鄉村法治人才應具備的素質談幾點看法:
(一)鄉村法治人才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
法治人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則明確提出法學教育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法治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法治人才,法治人才的培養不能脫離黨的領導、不能迷失道路方向,也不能罔顧意識形態。法治人才的政治素養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國情有深刻認識。體現在對國家的整體歷史,法制建設歷史要有深刻理解,對國家現狀,國家的法治需求要有深刻認識。從認識中培養信仰,理解中國,自覺地擁護黨的方針政策,擁有大格局、大視野,才能真正領會法律精神,將法律與多變、復雜的鄉村乃至中國實際緊緊貼合,才能真正實現法律價值,成為一個合格的法治人才。
其次,要對政策有充分了解。法律與政策總是息息相關,尤其是面對復雜的轉型發展期,一部法律出臺之前,總有無數政策為其嘗試、開路,我國目前針對三農問題的法律僅有《農業法》《土地承包經營法》等有限的幾部法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意見》的出臺,鄉村發展迎來大機遇、大挑戰,在推動鄉村發展,處理各類矛盾,協調政府與村民關系的過程中,僅憑幾部較為宏觀的法律,缺乏對政策的精準把握,無疑舉步維艱。
(二)鄉村建設法治人才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法學是應用型科學,體現在鄉村法治建設上,其應用性要求更高,法律職業所處理的是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的理解需要長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這就決定了法律職業必須經過特殊的經驗訓練。法律職業作為社會公正的守護者,擔負著社會利益的分配任務。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人情文化”構成了鄉村的底色,讀懂鄉村不在課本,而在實踐,需要扎實深入鄉村一線,了解鄉民所思所想,學會用鄉民的語言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實踐能力是鄉村建設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它包含了更綜合的內涵,更廣的領域,更豐富的層次,它在簡單應用法律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在于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因此鄉村建設法治人才不是單純的法律職業人,而是以法治思維推動鄉村社會發展、引領鄉村文化的改革者、先行者。
(三)鄉村建設法治人才應具有更堅定的法律信仰
在單純的法律職業人中,談及法律信仰,往往涉及到公平、正義、法律的嚴格執行等明確、熟知的觀念和概念,對法律信仰的堅持更多體現在對是非評判上的良心準則與法律準則的雙重約束,而在鄉村,一方面,規則并未實現細致、全面,許多領域仍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有明確的規則,也飽受人情因素、鄉土文化及復雜現實的沖擊,監管的薄弱,政策與法律的張力和拉扯使法律信仰的堅持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能力。
鄉村建設法治人才培養應使法律走出所謂的“高端”,而成為人民的法學,應用之學。將法學教育與極能體現中國國情,極具中國特色的鄉村建設事業相結合時,方可探尋到真正的中國法治狀態,真正的法治人才的標桿,從而為我國法學教育提供指導。
(一)以實踐教育為核心
實踐教育在法治人才的培養中尤為重要,與鄉村相結合的法治人才培養中,因廣大鄉村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落后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實踐育人的無可替代性,解決問題,推動發展,非實踐不可。
1.提高實踐育人比重
在實踐學時的設置上,應遠遠高于《意見》要求的15%的比重,將實踐貫穿于本科生學習的全過程,每個學期,爭取每門課程都能讓學生有所實踐。
2.拓展實踐育人場所
法治人才培養必須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體系,尤其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校企、校地、校所合作,發揮政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鄉村法治建設人才的培養中,實踐場所應下移到農村和基層,不僅應包含傳統的律所、公檢法機關,更應包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還可包含鄉鎮、縣區中直接與農村工作相聯系的民政、交通、農業、社保等各類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