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國教育機構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關鍵手段,能夠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專業知識,提高職業素養,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學習觀,進而增進高校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距離,計算機專業是實踐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滿足信息時代發展的需求。而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感知社會,鞏固自身的知識體系,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本文結合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實踐教學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和路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 ?計算機專業 ?實踐教學
引言
在普通高校擴大招生政策得到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擇業難、慢就業問題逐漸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就業市場供大于求、學生缺乏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及相應的專業技能等,難以滿足企業對應用型、專業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對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關注實訓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進而在結合社會資源、校園資源、網絡資源的基礎上,創新出多樣化、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推動計算機專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小康社會建成、民族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校企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以滿足學校和企業發展的需求為主導,通過崗位實踐、實訓實習的方式,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升了高校教學的質量。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實踐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經驗及資源不足
軟硬件資源是學校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基礎保障和前提條件,資源不足或設備不完善將嚴重影響到各項計算機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在開展計算機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因經濟和資源實力限制,設施條件無法有效地滿足實訓教學活動的發展需求,學生群體的教學資源和實訓時間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理論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還有部分高校,雖然擁有購買相關的實訓技術和設備,然而在技術或設備引進的過程中,卻擔心貴重設備發生損壞或破損,致使設備資源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無法發揮應有的教育價值。此外,由于部分高校計算機教師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實踐經驗及實訓能力,難以及時地感知市場發展動態,無法有效地調整實訓內容,使社會需求和實訓項目相脫節,嚴重影響到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進程。
(二)實踐過程缺乏指導和監督
通常來講,高校在開展校企合作實踐實訓活動的過程中,通常會委派一名教師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開展相應的實訓活動。然而教師在校企合作時,不僅要負責所有學生的理論指導,還需要兼顧實訓工作的秩序,保障實踐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因此在該模式下,教師的任務量和工作量都比較大,無法把握實訓質量,致使實訓活動缺乏充足的理論指導和實訓監督。而社會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需要制定出相應的制度方法,使學生實訓和企業生產得到有機地融合,進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共同發展的長遠目標。但由于企業缺乏對校企合作的重視和理解,在制度建設、體系規劃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進而導致企業難以真正地、有效地參與到學生實訓實踐的教學工作中,僅僅從制度層面,維護實踐活動的秩序。此外,由于企業在校企合作期間,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資源,導致企業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受到影響,因此一些企業在校企合作問題上持有消極態度,積極性比較差。
二、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措施
(一)完善計算機實踐教學資源體系
為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滿足時代需求的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相關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制度措施,幫助企業和學校進行深度合作,開展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活動,從而提升教學條件,完善資源體系。首先,在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下,高校要拓寬合作企業,拓展資源渠道,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引導專業教師充分分析人才需求結構,并結合計算機專業的特征及特點,引進相應的實訓技術和設備,完善并提升實踐教學的資源條件。其次,要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構建企業“技師站”和“教師工作站”,在加強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業務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并完善教師的綜合能力,汲取技術人才的社會經驗、實踐經驗,保障學生在實訓活動中獲得高品質的教學服務和技術支持。在實訓設備選取上可選擇“單機片實驗裝置”、“微機接口綜合裝置”、“計算機信號系統控制實驗平臺”等設備。其中“計算機信號系統控制實驗平臺”擁有操作快捷、接線可靠、使用靈活、資源豐富、功能起源等優勢,能夠完成計算機控制、控制理論、系統與信號等實驗任務。
(二)加大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構建力度
師資隊伍是保障計算機實踐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是提升校企合作質量與成效的關鍵要素,所以高校應通過“校外引入”或“校內培訓”的方式,構建出一批擁有豐富經驗的師資隊伍。在實踐策略上,首先,可聘請優秀的企業人才參與到實踐教學中,也可通過組織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中進行業務學習,以此積累經驗,增強自身的教學水平,使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獲得顯著提升。其次,還要構建出多元化、全方位、立體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根據項目內容及特征,落實評價制度,實現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的相互學習與相互競爭。最后,在激勵政策層面,高校應結合教師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價值,制定層次清晰、系統合理的教師評優評先機制,使實訓教學成果成為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基礎,進而調動和激發教師自主探索實踐教學渠道、延伸校企合作范疇、促進人才發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在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構建基礎上,形成內外聯動、雙向發展、協調共進的教師成長體系。
(三)構建并完善校企合作機制
首先,明確教師職責,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在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中,教師往往需要負責學生在實訓實習過程中的生活、學習及情感等問題,導致教師難以應付更具體、更細致的人才培養工作,無法發揮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指導和監督功能。對此,高校應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壯大教師隊伍,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滿足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所面臨的各類問題。即線下教師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維護實踐環節的現場秩序。線上教師通過遠程教學的首都單,及時解答并指導學生在計算機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理論難題。其次,深化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理解和認識,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的轉化率,即高校和企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企業發展現狀,共同制定出系統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明確彼此的職責和義務,進而發揮企業在實踐教學中的功能與作用,充分滿足企業的現代化發展需求。
三、結語
在新課改背景下,計算機專業應結合社會需求和教學特點,通過完善教學資源體系,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制定校企合作機制,來提升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和能力,為高校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基于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改革工作,不能局限在社會企業和學校等層面上,相關政府部門應做好政策引導與資源配置的工作,從外部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推動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莫莉敏.“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改革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32):205-207.
[2]李濤.校企雙主體背景下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06):186.
[3]韓新超,王春霞,王海龍,夏敏捷,田繼鵬.基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計算機,2019(32):47-49.
作者簡介
王海(1988.9),男,漢族,廣西玉林人,學歷:本科,職稱:講師,從事軟件工程算法設計、數據挖掘、高校管理系統設計與開發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