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
[摘 要]文章對新舊會計準則中收入確認區別進行概述,從收入確認條件變化影響、收入確認時間變化影響、計量方式變化影響三個方面,對新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收入確認與企業盈余管理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收入確認;盈余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3.192
從會計確認角度來說,主要是指會計主體發生經濟效益,根據相應指標進行客觀認定,同時把其融入到資產、負債等范疇內,在賬簿上正式加入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中的會計行為。在會計程序中,確認作為項目是否納入財務報表中的首個關口,確認要求既有數字,又有文字,其數據需要包含在財務報表中。通常情況下,在確認一個項目過程中,需要具有四項標準,也就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及穩定性。確認作為會計行為中識別、決策的重要內容,只有保證確認的合理性,才能如實記錄會計信息,給用戶制定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在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收入確認將會發生改變,給企業盈余管理帶來一定影響,要求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1 新舊會計準則中收入確認區別概述
1.1 定義改變
通過將新會計準則和舊會計準則比較得知,收入在定義上發生了變化。在舊會計準則中,對收入有明確要求,收入也就是指企業銷售產品獲取的利益,收入是保證企業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在企業收入中,包含了基本業務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在新會計準則中,收入主要指企業運營發展中,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活動,其中包含產品經濟收入、勞務收入及資產收入等。在此過程中,不能把企業代收款融入到收入范疇中,此改變讓新會計準則更好地與國際標準接軌。
1.2 確認不同
營銷產品與提供勞務收入在本質上存在明顯差別。在舊會計準則中,銷售產品收入確認應滿足四項要求,其中,第四項要求在新會計準則中發生變化,具體是把相關收入與成本穩定性計量更改為收入金額穩定計量及已經發生成本的穩定計量兩項標準,正是因為此次改變,使得新會計準則中收入確認標準由之前四項變為五項。
1.3 計量差異
在新會計準則和舊會計準則比較中,衡量依據在于收入計量標準上有所不同。在舊會計準則中,收入計量需要根據實際入賬數額進行計量,而新會計準則計量則采取公允價值方式。如果收入數額和公允價值之間差異較小,則需要根據數額情況進行計量。在收入名義數額大于公允價值的情況下,需要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2 新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2.1 收入確認條件變化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產品收入確認要求由舊會計準則中四項標準變為五項。把舊會計準則中第四項標準中“相關收入和成本可以實現穩定計量”更改成“收入數額可以穩定計量”及“已經發生成本可以實現穩定計量”兩點。在新會計準則中,可以把“經濟利益流入”中“能夠流入”更改成“很可能流入”。在相關經濟效益中,很可能流入企業主要指企業銷售產品過程中價款收回可能性高于不可能回收可能性,至少大于50%。在此過程中,比較強調可能中的“很”,展現出收入確認的嚴謹性,避免把部分不明確收入認定為收入。
2.2 收入確認時間變化影響
針對收入確認時間變化,具體展現在分期收款銷售中,由原來標準中根據合同要求收入日期更改成在滿足收入確認要求的情況下根據應收合同或者協議公允價值確定收入數額。針對分期收款產品業務,在舊會計準則收入確認中,企業根據合同內容要求進行收入確認,從而把部分銷售利益放置在不同會計期間中,實現操作會計利潤的效果。而在新會計準則中,業務產品已經交付給購貨方,一般表示和產品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給購貨方,在滿足收入確認要求的情況下將其看作成一次確認收入,通過該方式,能夠防止利用時間差進行人為利益操作。
2.3 計量方式變化影響
在舊會計準則中對計量有著明確要求,也就是“收入需要根據企業和購貨方簽署合同內容或者雙方結構數額進行確定”,利用名義金額方式進行計量;在新會計準則中,需要采用公允價值方式入賬。名義金額也就是指根據企業和購貨方簽署的合同內容進行計量;公允價值模式企業需要從購貨方已經接收或者應收合同中明確銷售產品收入數額,但是已經收入或者應收的合同價款不公允除外,價款不公允不可確定為收入金額。換句話說,如果收入名義數額和公允價值比較偏小時,可以按照名義金額進行計量;如果收入名義金額與公允價值差異較大時,則需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應合理選擇計量方式,需要明確認識到公允價值中盈余管理要求,盡量找出和企業產品及資產市場價格相同的價格。
3 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收入確認與企業盈余管理相關對策3.1 統一會計準則
從會計準則角度來說,也就是各利益相關法相互博弈后形成的產物,自身具有不完全性。通過借助會計準則中會計政策進行企業管理,是企業實現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在盈余管理過程中,需要根據國際標準,對現有會計準則內容進行修改,盡量降低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流程和方式,縮小會計選擇范疇。會計準則對各個行業業務提出統一標準,對各個行業所特有的業務進行分類,讓某個企業只能適用于一種類型。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新問題的出現,如部分重要表外信息、無形資產信息等,需要結合新會計準則要求進行修改,盡量降低會計準則中不清晰內容,加強執行管理,提升企業盈余管理水平。
3.2 了解相關文件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明確要求,結合會計準則相關內容,如果企業銷售產品可以滿足收入確認標準,需要將其計入財務收入范疇中。在此過程中,應該根據相關合同內容進行處理。在部分情況下,合同或者協議中部分內容明確表示該產品需要延后收款,如分期產品,其需要根據合同或者協議要求進行總價計入。在這些要求中,財政部門缺少明確制度要求說明資產,并且缺乏具體定義。根據某規章制度得知,企業銷售產品,如果采用分期付款形式,則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如果分期收款發出的產品,該產品即便完成交付,分期期限也不可超出36個月。如果延期收取貨款中具有融資特點,企業需要根據雙方簽署合同內容以公允價值方式進行計量。
3.3 靈活利用折現率
在新會計準則中,需要加強企業生產成本控制管理。在企業運營發展過程中,需要采用實際利率方式引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實際利率主要指,企業今后收取合同或者協議中價款折現為公允價值利率,其確定方式將會給企業運營發展造成直接影響。通過調查得知,我國中工國際未確認金融收入在整個企業應收款項中占比較高,特別是在一些賬目中,折現率已經超過2%。通過該數據可以得知,企業在此賬目中,將不能獲取理想利益。由此可見,部分企業項目收益產生于融資收益范疇內,并非產生于銷售產品等其他服務中。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新會計準則背景下,讓我國企業收入確認及盈余管理更具規范性,便于及時展現企業運營成果,精準核算企業經濟效益。在新會計準則中,諸多理念和方式與舊會計準則存在明顯差異,為了發揮新會計準則價值,需要相關人員轉變思想理念,在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收入確認的同時,還要獨立判斷,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精準性,可以真實展現企業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則的頒布,給會計人員工作開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財務人員及時學習和分析新會計準則內容,掌握收入確認方式,靈活使用新會計準則,將會計準則作用充分發揮,降低收入確認給企業盈余管理帶來的影響,以期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楊碧瓊.新收入準則對公司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中國商論,2019(23):165-166.
[2]李華東.客戶依賴度、審計獨立性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19(34):21-26.
[3]陶夢琦.我國上市企業管理者權力、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實證進展[J].現代企業,2019(11):17-18.
[4]殷彩霞.探析新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J].納稅,2017(35):62.
[5]丁鋒.新會計準則背景下收入確認的變化分析[J].中國市場,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