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軍
摘 要:非遺保護,歸根結底是對傳承主體即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保護傳承人的方式方法有多種,其中,地方高職院校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引入校園,為其提供課徒授業、教學場所與平臺,讓其展示、傳授相關核心技藝,并進行系統整理、保存,這不失為保護傳承人的有效舉措。在這一過程中,地方高職院校保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優勢得到極大的發揮與彰顯,當然,也面臨著傳承人對生存狀態改變的不適應、非遺技藝傳承與相關專業設置融合、傳承人自身價值有待得到進一步發揮、傳承人技藝提升與職業發展等系列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非遺保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是植根于民族、民間土壤的活態文化,它是存在于特定族群生活、生產之中的活的內容。保護非遺,不能機械、強制地固態保護,應該以“活態”傳承和“活態”保護的方式進行,而其中的核心要義,即是對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關于這一點,目前已在國內學術界、政界及其他部門、機構取得了廣泛共識。近年來,地方高職院校為了進一步培養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職業人才,以及為了履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能的需要,對部分掌握核心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引進,為其建立相關大師工作室,提供教學與傳習場所;組織團隊,采取圖片、音視頻、文字及實物收集方式,全面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表現形式、技能與知識;積極支持傳承人開展相關展示、展演與宣傳活動。這種引進方式,一方面為傳承人提供了技藝傳承、交流提升的平臺,傳承了非遺;另一方面,為傳承人解決了生活待遇問題,切實有效地保護了傳承人。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地方高職院校引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仍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1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原有生存環境的改變
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因其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呈現出獨特面貌,并在一定的社區、族群或地域范圍內流傳、延續和傳播。而秉承該項非遺精湛絕技、守持相關文化理念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所累積的技藝、經驗、認知與創造力,均與該項非遺所處的宏觀環境息息相關。目前,地方高職院校出于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目的引進相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其提供了校園這一傳承平臺,解決了生活與生存困難,但是傳承人不得不面臨從原有生存環境脫離、重新適應新環境的窘況。傳承人本來與非遺原生態棲息地共生共存,與當地的鄉土社會融為一體,當地的民風民俗與鄉土文化哺育著他們,他們作為該項非遺背后民族民間文化傳統的代表,承續與推動著當地的文化發展。如果不加思考,通過各種外界力量隨意遷徙他們,將他們與原有生存環境相剝離,很可能致使其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其所掌握的非遺核心技藝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難以持久承續。在現實情況下,只注重保護非遺傳承人而忽略其生存環境的實際做法大量存在,如犧牲傳承人的大部分時間,將其請到各地的文化節、舞臺、文化廣場的做法,都會因非遺傳承環境的改變而影響到非遺原汁原味的傳承。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可從三個方面著手解決:
第一方面,地方高職院校在滿足專業設置、課程教學需要的前提下,就近引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例如,盡量從本省范圍內引入,一是有利于進一步發揮與彰顯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勢與區域特色,二是方便傳承人往返于原居住地與院校,增加傳承人引入的穩定性。
第二方面,地方高職院校在合理提高傳承人引入待遇、做好相關生活保障的同時,以合同或協議文本的形式,確定傳承人按每學期或每月來校不少于××天,具體來校進行技藝傳承或教學時間根據學校教學安排或非遺傳承宣傳的需要,以及傳承人實際情況確定,但總體來講,不得過多地占用傳承人生活于原居住地的時間,不得明顯改變傳承人的原有生存狀態。
第三方面,地方高職院校如有跨省引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技藝傳承交流及教學需要,更應在年度時間范圍內控制好服務時限,以防止傳承人過度交流而喪失原有非遺審美特色,或因原有生存環境的缺失致使核心技藝退化。
2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遇到的現實阻礙
就目前地方高職院校實際現狀來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課徒授業、非遺傳承活動仍遇到一些現實困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引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保護非遺,一定程度出于院校對外宣傳、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需要,傳承人在授課、傳承、帶徒方面產生了哪些實際成效,是否切實有效地助推了該項非遺的傳承發展,以及將傳承人非遺技藝實踐與院校相關專業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培養適應社會、市場所需的職業人才等方面,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另一方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掌握著該項非遺的核心技藝,但其背后有一些口訣、民謠、行規、信仰、禁忌與民俗,部分傳承人因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或偏遠地區,多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口音較重,這些都將導致傳承人在院校進行傳承交流時產生系列實際困難。
對于上述問題,地方高職院校可針對性地開展系列工作:第一,在確定引進特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過程中,充分研究該項非遺與院校相關專業的關系及融合度;第二,深入研究及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具體課程設置,確保相關非遺課程內容在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能起到實際的實踐技能提升作用;第三,明確傳承人在校期間的傳承與教學目標,落實傳承人傳承權利與教學任務,細化傳承人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并做好過程管理,確保傳承人的價值發揮得最大;第四,對必須引進的傳承人配置教學助理,幫助做好傳承活動、教學現場的口語翻譯、資料整理及其他輔助保障工作;第五,加大對該項非遺的文化研究工作,包括對其背后口訣、民謠、行規、信仰、禁忌與民俗的整理研究,以輔助提升院校的非遺傳承發展水平。
3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技藝持續提升及后續發展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收徒、辦學,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后繼人才的義務,也有獲得持續提升該項非遺技藝的權利。另外,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對年輕,職業生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們也有個人長遠發展、綜合發展的現實需求,以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贏得較好的職業發展。
對此,地方高職院校可采取相關措施以保障他們的提升及發展需求:首先,學校就相關非遺項目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或技藝比賽、展示展覽活動,在進一步提升學校非遺理論研究水平的同時,為相關傳承人提供技藝實踐與交流提升的平臺,以幫助傳承人更好地來傳承該項非遺;其次,借鑒國內部分地市做法,地方高職院校在上級主管部門批準下,對相關職稱評審辦法做適當調整與修改,支持并鼓勵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水平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參與職稱評聘,給予更好的提升與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宋俊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的制度創新與契約精神[N].貴州民族報,2020-06-19(A03).
[2]王大鵬.非遺傳承人保護芻議[J].黑河學刊,2020(4):22-24.
[3]林繼富.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的基本遵循[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57-63.
[4]何研.基于社會技藝的非遺傳承機制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20(4):26-31.
[5]王明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制度設定與多元闡釋[J].文化遺產,2019(5):15-21.
[6]張宗建.論非遺傳承中邊緣群體的定位及代表性傳承人制度的完善[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4-102.
[7]王燕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的思考[J].美術觀察,2016(6):12-14.
[8]李榮啟.對非遺傳承人保護及傳承機制建設的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6(5):20-27.
[9]陳興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制度反思[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