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君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均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被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日趨高漲,但是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沿著正確的道路進行探索和改進。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課堂
學生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很難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課堂中,從而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尤其如此。數學知識一環緊扣一環,一個地方沒有注意聽,接下來整堂課的內容可能就都聽不懂了。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們要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筆者任初中數學教師多年,一直在思考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還算有些收獲,現將所得歸納如下。
一、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主動
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呢?筆者常常借助電子白板、班班通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將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原理,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數據整理與初步處理”相關內容時,筆者將學生劃分為了幾個小組,給學生布置了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小組內成員家庭一周生活支出統計”,由組內各個成員負責進行自己家庭生活中每天的支出,繼而采用信息技術的途徑在電腦上以小組為單位繪制相應的統計圖表,引導每個小組成員參與其中完成相應的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針對小組分組情況適當地對小組分工提出意見,給予學生相應的幫助及引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提高。
二、設置數學情境,適當引導探究
情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信息載體,也可以說,情境可被視為人的認知活動的信息來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能夠創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當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興趣,也能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
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判定”相關內容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強學生對于平行線的判定的掌握,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筆者會結合教學任務,為學生精心設計了幾個問題,問題如下:“什么是平行線?平行公理及推論是什么?我們在畫平行線時,三角板起到了什么作用?”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結合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的思考與分析,最終得到答案。這樣一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充分利用數學問題情境,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加強學生的知識點的理解,加深學生的知識點記憶。
三、引發學生思考,提升解題能力
當老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并解決問題,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沒能解答,或者多數學生覺得有困難,老師再以小問題串的形式做適當的提示。小問題串的難易程度要有梯度,逐漸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學生體會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相關內容時,筆者就提出問題:“兩圓的位置關系與兩圓半徑和圓心距的數量關系之間有什么聯系?”當學生出現冷場時,從以下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設兩圓的半徑分別為R和r(R>r),圓心距為d.當兩圓外離、外切、內切、相交和內含時,d與R和r之間具有怎樣的數量關系?(2)反過來,當d與R和r之間滿足一定的數量關系時,我們能判定兩圓之間的位置關系嗎?讓學生通過操作,從數量上確認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系,經過度量驗證兩圓半徑和圓心距的數量關系構建兩圓的位置關系,從兩圓的位置關系去判斷圓心距與半徑的數量關系。
四、合作互動學習,實現有效學習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難。獨立鉆研的精神固然可貴,但積極合作、相互研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為促進學生學會交流與合作,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學習小組、“1+1”等多種形式。同時,課內合作是及時解決課內出現的問題與困難的好方法,課內出現的問題必須及時解決,有時第一時間內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往往只需要一點點的時間,而到課后就“積重難返”了。
由于個體差異,課堂不可能大家“齊步走”,一不小心的走神、一時的思維障礙,都有可能跟不上課堂的節奏。有的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掉隊”,就有如趕公交車,當發現公交車已開走,就拼命追趕,而忽略后面來的車,導致后面來的車而又沒趕上。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求學生如果在某一環節沒弄清,而教學進程已進入下一環節時,要舍得放棄,暫時放棄前一環節,抓住下一環節,再在課后彌補“放棄”的環節。同時,我們又引導學生利用同桌的互助,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調整或停頓的瞬間及時解決出現的困難。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不能固守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諸位能夠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初中數學教學越來越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誠.構建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9):61.
[2]葉加淦.實現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思考與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