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
摘 ?要:初中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不僅要重視積累,還要重視知識的應用。作文作為學生向外輸送知識的一種途徑,對鍛煉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有著直接的意義,能夠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初中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教師借助生活、問題和實踐,對學生進行了專項培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英語作文;寫作意識;激發策略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是希望學生盡快了解英語的特點,讓學生適應用英語來表達的課堂,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寫作的技能,使學生成為英語作文的實踐者,推動學生在作文的道路上前進。
一、搜尋生活中的話題——喚起學生的寫作意識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可以通過搜尋生活中的話題來喚起學生寫作意識。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搜尋生活中的話題,能夠將生活中的精彩展示給學生,喚起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為學生接下來的寫作提供條件。學生在生活中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精彩,將自己的感受用英語描述出來,感受到了英語表達的樂趣,找到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形成了寫作意識。
在學習“An interesting job”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警察叔叔依據目擊證人的描述,繪畫犯罪嫌疑人的畫像的案例,讓學生感受正確描述一個人的積極意義。學生聆聽案例后,對描述他人長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有了嘗試的念頭。基于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模擬人物畫像,讓學生假設自己是目擊證人,思考自己會怎樣向警察描述嫌疑人的樣貌特征。學生在使用英語描述的過程中,了解了tall、hair等單詞的用法。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用筆記錄下來,完成作文創作。學生在寫作中找到了方向,熟悉了英文,感受到了生活的影響。
二、查找學生寫作中的問題——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認識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可以通過查找學生寫作中的問題來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查找學生寫作中的問題,能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發現英語寫作中的不足,讓學生及時轉變自己的寫作思想,注重自己的寫作質量,及時解決寫作中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時,對自己的作文有了清楚的認識,知道了自己在寫作中需要改進的問題,能夠及時進行調整,改善自己的寫作質量。
在組織學生寫作的過程時,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存在時態使用錯誤的問題,不能很好地依據典型詞匯來判斷句子的時態,出現了書寫上的錯誤。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筆者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分析,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一般現在時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一般出現哪些詞匯時可以認定為句子為一般現在時?將來時呢?在使用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了分析和反思,發現了自己寫作過程中沒有注意到的問題,知道了一般現在時多用于經常存在的狀態,將來時則指的是還未發生的事情。接著,筆者組織學生總結與時態應用有關的詞匯,以便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在總結中,了解了其常用的時間副詞有tomorrow、soon等,多用will來描述將要發生的動作。學生掌握了判斷英語時態的知識點,形成了查漏補缺的意識。
三、加強學生寫作實踐——鍛煉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可以通過加強學生寫作實踐來鍛煉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寫作實踐的機會,有助于學生直面英語寫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摸爬滾打”,熟悉英語寫作,掌握英語寫作。學生在參與寫作實踐的過程中,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了運用,掌握了英文寫作的技巧,不再懼怕英語寫作,而是能夠主動參與,發揮自己的作用。
在學習“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之后,筆者讓學生立足于未來科技的發展,用自己的語言想象一下未來的生活是怎樣的,鼓勵學生創新,使學生跟上時代的步伐。其中一位學生立足自己所需,想要一個能夠與自己交流對話,熟悉航天知識的機器人,想象他能夠給自己做早餐,為自己朗讀新聞,讓自己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事。學生在實踐中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有了自己的思考,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本文通過搜尋生活中的話題、查找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加強學生寫作實踐,喚醒了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了學生對作文的認識,使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促進了學生在英語方面的發展。學生在作文創作的過程中,對如何寫作進行了學習,了解了自己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知道了怎樣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自己的作文質量,熟悉了英語表達的特點,優化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戚世華.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70-71.
[2]尹榮,高旭陽.構建初中英語寫作課課堂環境的實踐探索——以一堂寫作修改課為例[J].英語教師,2017,17(23):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