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娟
新課程改革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更是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要全方位的磨礪。“好課多磨”,磨課,是精益求精的教學呈現(xiàn)和反思;磨課,是發(fā)人深省的教學設計和分析;磨課,是不失時機地提升教學智慧。就拿我這次參加 “新秀杯”選拔賽來說吧。
一、賽前磨:同伴指點,“磨“去常態(tài)課中的陋習
比賽前夕,磨課團隊的成員每周觀隨堂課,記錄我的課堂語言,還拍攝了視頻。在同行和領導的指導下,我找來了一些經典課的聽課筆記,學習里面的小結語、提問語和評價語,在后來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刻意記錄一些,并把它借鑒到自己的課堂中,教學語言的運用變得更為精辟、簡練、生動了。議課時同行們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發(fā)表各自的獨特見解,集思廣益,不斷引領我前行。
二、賽中磨:團隊合作,“磨”理念和教學設計
教師的理念是課堂教學的支撐點,只有打磨理念,才能高屋建瓴,在課堂設計中,理念把握不準確,教學往往會出現(xiàn)偏差。
比賽的前天中午,確定了“7的乘法口訣”這一內容后,磨課團隊的老師集中在一起討論。我們比較了不同版本教材的這一內容,查閱了諸多資料,到班上作了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能獨立地編出7的乘法口訣,有錯誤的也都是較大的得數(shù)算錯,且學生幾乎都是從口訣的結構出發(fā)編寫的,所以并不一定理解口訣的意義。反饋以前的教學經驗,學生應用“四七二十八”和“六七四十二”這兩句口訣時錯誤率最高。基于此,我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刪減(刪去了用填表的方式呈現(xiàn)用7連加的結果)、整合(把有些練習和理解意義整合在一起)和再創(chuàng)造(增創(chuàng)了畫圖理解口訣的意義),初步確定了教學思路:先讓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猜想,憑借前面學習的經驗嘗試編制口訣,再進行操作驗證得出口訣。有意識地選擇“四七二十八”進行乘法意義的溝通,“六七四十二”進行記憶方法的追問。思路確定了,每一步又該如何落實?學生在學習中又會遇到什么困難?如何引導啟發(fā)?如何歸納總結?都逐一進行了課前的預設。
一堂好課的誕生,不只是個人力量的產物,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作為青年教師的我不僅要善于研究,也要勇于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博取眾人建議之長,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設計,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
三、賽后磨:專業(yè)引領,“磨” 教學效果和反思
一節(jié)好課,并不只是追求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更應注意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7的乘法口訣”我前后共上了三次。
第一次試上,磨課團隊的老師集體觀課,有的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有的關注細節(jié),有的關注課堂整體思路,還有的通過收集學生的練習紙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我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由于還沒來得及把教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課上,感覺是在背教案,只知道把教案表層的內容展現(xiàn)出來,知道每一環(huán)節(jié)要干什么,但不知道要達到那個地步,所以感覺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到位,無滋味。沒有把自己融入課堂,真正關注學生的學,情況不理想。課后立即進行了第二次打磨。在這次的磨課交流活動中,主要讓我明白了:教學沒有可以復制的經典,磨課不是“拿來主義”,要把適合自己的東西拿來,不適合的東西丟掉,在磨課中還要保持自我,還要關注學生的學。
匆匆消化、吸收后就開始了下午的賽課。本節(jié)課上,面對學生時,我總算找到了點自我的感覺,我努力使自己關注課堂,關注學生,較第一次,對教案的把握、教學的層次、對學生的關注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也許是心里底氣不足,教學機智不夠,也留下了很多遺憾。例如:在用圖表示口訣的意義環(huán)節(jié),我收集了學生的這樣一幅作品:
口訣:五七三十五。? ? ?畫圖:
師:猜一猜,這位小朋友選的是哪句口訣?
生1:五五二十五。(學生中有不同意見)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五七三十五。
師:恭喜你,猜對了!
我再一看,懵了!收集時只以自己的思維判斷學生,7的口訣嘛,肯定每排畫了7個,沒有仔細看。當時心里很急,啰啰嗦嗦說了很多題外話。趕緊追問:“如果要表示五七三十五該怎么辦?”學生回答“每排再畫兩個”,我當時的感覺就是找到了救世主。課后校長給我指點:“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問問學生‘你怎么想的?給他肯定和表揚,順便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反思:缺少教學機智。當發(fā)現(xiàn)錯誤時,如能讓生1說說“你怎么想的?”或“為什么猜是‘五五二十五呢?”及時追問后,應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順水推舟,把圖修改好,這樣應該能恰到好處讓失誤生成精彩。
賽后,總結前面經驗,開始上第三遍,這一次我覺得有了一次大的飛躍。課堂上,我關注學生對提問的反應,是否明白了,是否思考了,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是否到位了。我靜心聆聽學生的發(fā)言,比如,“4×7+7、7×5、5×7、7+7+7+7+7為什么得數(shù)都是35?”這個問題,在前兩節(jié)課上都是一帶而過,自認為學生都是想五七三十五的,通過溝通發(fā)現(xiàn),其實不然,后面三題沒有問題,而4×7+7幾乎都是先算4×7再+7的,我就把它提出來了:“有不同想法嗎?”沒人應答,再追問:“怎樣算得更快?”通過交流算法,再次鞏固了口訣。
一次次磨課的過程,就是一次次不斷接近和理解學生的過程,在反復磨課的過程中,可以暴露我們平時沒有關注到的盲點和問題,解決這些盲點和問題,不只是對這一節(jié)課有意義,它可以給我們許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東西,雖然磨的是一節(jié)具體的課,但收獲的是共性的教學規(guī)律,通過一次次的磨礪,逐漸接近教學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