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是我國大學教育通識課程,在國際之間合作交往日益繁榮的今天,其也是培養(yǎng)優(yōu)秀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課程之一。作為一門語言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如何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以及“金課”建設標準進行改革和課程建設,也是當今英語界的主要議題之一。本研究筆者結合 “金課”的標準及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對本人所在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試圖探索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新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金課;改革
【作者簡介】李劍藍(1989.10-),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語言文化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
我國的大學雖將英語課程作為大學通識課程,作為培養(yǎng)優(yōu)秀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層面上來說,從“金課”建設的標準來看,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依然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故現(xiàn)有的大學英語課程需要繼續(xù)進行改革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及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
1.教學模式固化,實踐訓練缺乏。受到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shù)高校的英語教學依然是以學生的應試為主要目的。在此目標的引導下,多數(shù)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為主”的階段。同時,當前多數(shù)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形式依然是課堂教學,缺乏相應的實踐訓練,進而導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很難得到鍛煉,英語的工具性也難以體現(xiàn)。長此以往,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的惰性會逐漸滋生,進而出現(xiàn)了不愿練習、不愿交流、不愿自學等負面會學習情緒。最后,本該由師生共創(chuàng)的課堂交流和課堂學習活動變成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交互式的語言學習課堂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學完課程依舊不能學以致用。
2.教學設計陳舊,難以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目前,許多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依然局限于課文知識點的掌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難以將有限的課內資源與豐富的課外資源相結合,不能為學生的教學搭建足夠的支架,課堂教學手段依然局限于詞匯、翻譯等,設計的課堂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英語教材內容大多是以學術性或者文學性題材為主,緊跟時代的科技性、先進性的題材內容往往缺乏,加之教師對課外學習資源缺乏設計,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難以緊跟時代的發(fā)展,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3.教學評價一刀切,個性化教學難操作。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通識類課程,一般是大班上課,同一個班級內往往出現(xiàn)學生英語能力水平差異較大,但是卻使用著同樣的教材及內容進行英語學習,使用同一套標準進行教學評價的情況,從而導致英語學優(yōu)生上課“吃不飽”、學困生上課“聽不懂”、教學評價不公平的問題。然而,大學英語教師往往一個人面對的是多個班級,每個班級人數(shù)眾多,要對每個學生實行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學,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這對教師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重重困難。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下的大學英語 “金課”模式改革的意義
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關鍵任務及重點方向是培養(yǎng)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應用型人才,其核心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應還是單純的英語知識、英語技能的學習,而應是英語的實際運用,因此將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成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學生語言實際應用為目標的“金課”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重燃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大學英語課程不應再實行一刀切的課程建設模式,要能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符合學生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分層教學模式應得到推行。最后,面對現(xiàn)在大學生普遍的英語應用能力薄弱的情況,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大學英語課程的實訓實踐環(huán)節(jié),讓英語真正能為學生所用。因此,如何根據“金課”建設新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高要求,進行大學英語有效建設模式的探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下的大學英語 “金課”模式建設措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件明確表示:“本科教育在培養(yǎng)適量基礎型、學術型人才的同時,著力培養(yǎng)多規(guī)格、多樣化的應用型人才。”基于這一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首先應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打下牢固基礎,讓其能夠學而能用進而達到學以致用。其次,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加入學術英語相關內容,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學術能力。最后,應該根據學生專業(yè)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設計課堂。以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為依據,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及金課“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標準,以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例,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措施如下:
1. 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練習并舉。隨著網絡多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學生的學習需求,其不僅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符合“金課”的創(chuàng)新性要求。加之大學英語課堂授課時間有限,英語教師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想通過幾十分鐘的課堂學習,讓學生學以致用,這顯然難以實現(xiàn)。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網絡為學生搭建有選擇性的多元化課外自主學習平臺,充分利用線上平臺讓有限的課堂時間得以延續(xù)。而通過有效的線下實踐訓練,則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課程的重難點并得到有效且又充分的練習,同時還可完成自學檢查。對于學生實踐訓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不僅可以使用線上平臺查詢相關課程或信息進行解決,還可通過線上平臺反饋到教師后臺,教師可在線上平臺或課堂中及時解決學生問題。為了讓英語課堂教學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大學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為課程建設中心,以教師的課堂教學為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明確重要的知識點及學生應完成的課外學習任務并及時通過線上平臺對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反饋則是教師的課堂教學重要參考,讓教師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以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
2. 采用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當前的“金課”標準要求大學英語具有高階性和挑戰(zhàn)度,針對大學英語課程學生能力水平嚴重不均衡的情況,分層教學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不僅可以讓教師針對不同學生,提供高階性的課程,不同的學習挑戰(zhàn)也能兼顧各個能力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恰當?shù)摹胃咝缘奶魬?zhàn)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雖然課程建設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正如蔡基剛先生所說:“‘一流課程應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而不是純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為學生的有些要求是盲目的)。” 基于此,在進行金課建設時,課程建設者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調研,再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及要求進行課程改革和建設。經筆者在本校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需求主要分為三類:(1)日常生活需求,(2)專業(yè)發(fā)展需求,(3)個人發(fā)展需求。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及學習需求,本校采取的是二層分級的教學模式,每層模式中,其對應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都存在不同。對于英語能力較好、有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和個人發(fā)展需求的學生,教師將其列入第一層級,這類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是以學術英語、專業(yè)相關英語教學為主,以雅思、托福等英語考試技能培訓為輔。針對英語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學習需求以日常生活及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為主的學生,教師將其列為第二層級,這類學生占學生中的大多數(shù),針對他們的教學以日常生活交際英語教學為主,以學術英語教學以及專業(yè)相關英語教學為輔。
3. 采取多樣化評價體系,開展個性化學習。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因此對于學生的評價也不應一概相同。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結合他們的學習需求,根據其學習能力水平差異、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內容,采取動態(tài)的評價標準及綜合的過程性評估,促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有選擇性的多元化語言學習的平臺。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抓住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心理及興趣,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利用教學平臺給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學習選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也要求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背景、教學情境設置。因此,大學英語教學要進行多元化處理,采用多模態(tài)的教學資源,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批判思維。
四、結語
本次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例,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下,在“金課”建設的要求下,應該如何進行,旨在為未來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和思路。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高校外語界“金課”打造的標準和內容探索[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6):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情況介紹[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427/sfcl/201804/t20180427_33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