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娟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21 — 03
紅色文化是形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高度凝聚了黨的領導、中國道路、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鮮活教材和重要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紅色文化與政治認同的內在邏輯,將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有機結合,探索以紅色文化培育政治認同的實現路徑,有助于不斷地深化和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
紅色文化因打烙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印記,具有豐富的政治教育價值。“紅色文化的政治價值,具體表現為傳播政治意識、引導政治行為、造就政治人才,促進政治發展等作用。”〔1〕紅色文化隱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因子,凸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與高校政治認同培育高度契合。
(一)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優質資源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和發展的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的大眾文化,其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2〕紅色文化承載的紅色資源、紅色精神、紅色傳統為大學生政治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內容和載體。紅色文化承載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精神品質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價值導向高度一致,是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優質資源。
第一,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活教材。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政治信仰教育,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高度凝練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發揮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的信念固化功能,有助于樹立大學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政治信仰,增強政治認同。第二, 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活載體。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歷史的真實寫照,承載著厚重的黨史和國史,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是政黨認同的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柱。發揮紅色文化認知優化功能,有助于強化大學生對黨的意識形態和執政理念的認同。第三,紅色文化是塑造大學生政治人格的精神養料。紅色文化滲透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政治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承載著厚重的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是大學生政治教育的“活榜樣”。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就是要用蘊含其中的精髓滋養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發揮紅色文化的行為活化功能,潛移默化地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
(二)培育政治認同是弘揚紅色文化的本質屬性
政治認同是“一個人感覺它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地理區域和團體,即對政治身份和政治部屬性的理性認知和行為自覺。”〔3〕在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培養大學生對中國政黨、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政治認同,從而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人格,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政治認同的培育從本質上來講屬于意識形態工作,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政治認同的培育,政治認同的培育是弘揚紅色文化的歸旨。
紅色文化的弘揚和政治認同的培育在本質、功能和內涵上高度一致。從本質上看,紅色文化蘊含著鮮明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紅色文化孕育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之中,天然的具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從功能上看,紅色文化詮釋了共產黨的合法性。紅色文化奠定了黨長期執政的思想基礎,是黨成為合法性執政黨的源泉和動力,昭示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道路最有力的領導核心。從內涵上看,紅色文化是中國道路認同的歷史養料。“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發展史,昭示了社會主義道路必然性,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4〕,充分展現了中國道路選擇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詮釋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一)樹立四個自信,站穩政治立場
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進程之中,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歷史產物,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歷史養料。紅色文化清晰的展現了中國道路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旗幟鮮明的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夯實了信任基礎。紅色文化是黨和國家革命理論在文化層面的集中反映,體現了共產黨對科學理論的探索和追求,蘊含著黨的價值判斷和政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表達。紅色文化在生成和演化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論證了中國制度獨特優勢,堅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制度選擇,深化了人民的制度認同和制度自信。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現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共產黨人意識形態的結晶。紅色文化在樹立大學生“四個自信”中具有獨特優勢,只有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才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中政治價值,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二)激發情 感共鳴,培育政治情感
“情感是人的主觀態度體驗,是激發人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的動機,也是追求真理性認識的持久、堅固的內在動力。”〔5〕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對培育大學生政治情感有特殊作用。第一,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愛國主義精神。紅色文化記載了仁人志士為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奮斗的過程,彰顯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超越時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育的鮮活標本。高校應該利用紅色資源激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樹立起當代大學生為國家服務的使命擔當。第二,紅色文化彰顯著對人民的熱愛。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歷史記憶,彰顯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紅色圖景,始終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紅色文化中對人民的熱愛深深的感染大學生,激勵大學生樹立為人民謀幸福的崇高理想。第三,紅色文化彰顯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憑借著自強、樂觀的精神情感,早期共產黨人才能夠敢為人先,干出開天辟地的大事;才能夠絕處逢生,開啟燎原之勢;才能夠攻堅克難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相結合,讓大學生產生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情感共鳴,是激發大學生在攻堅克難中奮力前行的動力。
(三)抵制錯誤思潮,強化政治意志
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性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顛覆。”〔6〕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政治認同培育中,是抵制西方錯誤思潮的現實訴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文化對我國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滲透,企圖通過對國家形象、黨史國史以及英雄人物進行歪曲、丑化、否定,來改變我國革命理論和主流意識形態,以削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基礎,消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政治認同。對此,必須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唱響主旋律,守護好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防線和價值觀念的底線。文化是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載體,意識形態的建設有賴于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是黨和國家發展的真實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一方面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脈絡和發展進程,深切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時代性,自覺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另一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政治認同培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做出科學的政治判斷和正確的政治行為。
充分釋放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有效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的育人功能,必須著力豐富實現路徑。以紅色文化構建為起點,培育政治認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融入內容的系統性和時代性,綜合運用多種教育載體渠道,全面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保障。
(一)系統整合融入內容,深化紅色文化融入的時代性
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就是讓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用黨史國史來教育當代大學生,實現紅色文化與政治認同培育的相得益彰。
首先,要對融入的紅色文化進行有效地整合。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政治理論課中,關鍵在于把紅色文化轉化為一種富有特色的優質教學資源。一方面,要深刻了解紅色文化具有內在的發展規律和邏輯系統,是集英雄人物、名人事跡、紅色遺址于一體,需要從整體上對其表現形態、獨特價值和作用機制進行把握和了解。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大學生政治教育現有的教材和課程安排,把握大學生政治培育的規律和教育方法。在此基礎上,挖掘紅色文化與大學生四門主要課程之間的關聯和相通之處,找到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切入點與重難點,以專題教學的方式,使得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渾然一體、緊密融合。
其次,紅色文化要與時代相結合,深化紅色文化融入的時代性。紅色文化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推動紅色文化理論的與時俱進。將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場經濟下大學生意識形態相結合,實現紅色文化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師生發展需求相符合,有的放矢,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暢通紅色文化融入渠道,搭建大學生政治實踐平臺
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高校要堅持以思政課為主要載體、紅色實踐為核心環節,依托網絡媒體傳播,從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網絡傳媒等維度發力,暢通高校建構紅色記憶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主渠道。
首先,暢通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堅持灌輸與學生自主教育相統一,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必須重教育的方法與手段,強化政治教育的藝術性,打造紅色精品課堂,為紅色文化走進思政課堂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課堂中,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將思政課堂與紅色文化興趣課堂相結合,實現紅色情景感染人,紅色精神激勵人的育人效果;發揮思政教師主體作用,解讀紅色文化的內涵,以激發大學生政治情感,規范其政治行為。
其次,搭建好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活動的平臺。實踐是將理論轉化為行為中介,政治實踐是大學生認同心理外化為政治行為重要體現,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最終目標。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把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納入學校實踐教育教學總體規劃,緊密結合大學生發展需求,積極打造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當地品牌紅色項目,設計紅色文化課題研究,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在的政治認同價值,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磨煉政治意志、鍛煉政治人格。加強校地合作,利用好本土紅色資源打造穩定共享的文化教育基地。使得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精彩政治教育的課堂。
再次,發揮網絡信息媒介傳播渠道。在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網絡是思想工作宣傳的重要途徑。政治認同教育要借助新型網絡技術,堅持正面宣傳,創新紅色文化傳播的渠道,構建新媒體時代宣傳工作的大平臺,在繼續發揮校報、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體的作用的同時,打造紅色經典網站,開展紅色VR展演,發揮微信微博通信,促進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
(三)健全紅色文化融入機制,強化實施保障
高校被視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做好紅色文化融入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暢通融入紅色文化的渠道、搭建好實踐平臺,還要健全融入機制,強化實施保障。
一是,舉旗定向,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多措并舉抓好思想學習教育。高校要將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精心策劃各級教師和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專題研究和理論研討,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養一批真學、真懂、真信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
二是,齊抓共管,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高校黨委要強化政治和領導責任,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協同推進、院系具體實施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時,系統規劃校園文化建設,做好高校紅色文化建設的路徑圖和時間表,營造高校文化氛圍,培育良好的校風校紀,科學構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注重建立健全融入機制的制度安排,用系統科學的制度體系保障和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政治認同教育的科學化發展。
三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多元評估體系。學校要秉持公平和民主的原則,關注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評價,綜合考察學生的政治意識和實踐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量化指標,將學生政治理論學習和政治實踐成果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在評價反饋中不斷提高評價的信度、效度和精準度。
結語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優質資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涵養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化根基,利用紅色資源解決好用什么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發揚好紅色傳統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傳承紅色基因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大力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對引領大學生政治價值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強化大學生政治意志,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
〔參 考 文 獻〕
〔1〕宋江峰,衡連偉.安微紅色文化的時代教育價值〔J〕.科教文匯,2019,(04):33-35.
〔2〕王亞軍.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挖掘和實現〔J〕.智庫時代,2019,(31).
〔3〕威爾特·A·羅森堡姆.政治文化〔M〕.陳紅瑜,譯.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4.
〔4〕王振,紅色文化與政黨認同〔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7,(04):41-43.
〔5〕曾杰.論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8):48-5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