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延禧 李豐鵬
摘要:大力發展教育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是強國興邦的重要保證。高等教育,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高端人才的大任。在改革創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體制面臨嚴峻挑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核心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深刻不徹底,學生具有較高理論基礎卻缺乏實踐能力。本文作者從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實際出發,通過對現行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探討了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創新必要性和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 創新
教育,國之大計,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關乎國家發展走向的命脈。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起著決定性作用。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對學生進行包含高度專業化和職業化教育的一種社會活動。本文以普通高等教育為例,主要討論以高中為起點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層次教育,對普通高等教育進行創新性的教育模式探究,提供新的高等教育解決方案和思路。
1.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歷史沿革
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制最早可追溯到晚清的京師大學堂和清華學堂。京師大學堂是近代中國國立高等學府的開端。而清華學堂是由清政府游美學務處附設的游美肄業館更名而來,其教師多為外籍并且教學方式受美國影響較大,所以早期中國高等教育體制主要表現為官方主導的兼具中國傳統教育特色和師承歐美等西方現代教育特色的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體制模式。
至此,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雛形初步建立。晚清滅亡,到了民國和抗戰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我國和蘇聯的緊密聯系,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主要表現為效仿蘇聯,這導致了我國高等教育不僅從制度上,而且從教材、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都與蘇聯基本保持一致,并沿用至今。像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設立綜合和專業大學、教研室等制度都是我國深受蘇聯教育制度影響的表現。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以及 “985”、“211”工程建設,推行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政策。再到今天國家提倡發展應用型教育,開展“雙一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制度開始建立并逐漸完備,這就是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制度歷史沿革。中國高等教育制度以受歐美影響為開篇,蘇聯影響為過渡,再到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特色,基本滿足目前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才的需要,為中國的崛起和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比較完備,改革成果顯著,但仍有不足。我國高等教育亟待創新,以繼續滿足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中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對比
目前我國多數大學的教學仍以教師單一的課程講授為主。課程講授主要側重于理論方面的學習,配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環節,如實驗或實踐訓練等。但教學實踐環節設置較少或流于形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的大學生理論基礎較強,但缺乏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
目前西方高等教育多采用Lecture-Workshop模式教學。講師采用自編講義進行課程講授(Lecture)。課程相關的所有內容均由講師編排成文件并上傳至學習管理系統供學生下載。授課內容靈活且系統、基礎,偏重將理論延伸到實踐。同時講師還會安排一系列研討會(Workshop)課程讓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的得到更好的應用。此外講師將實驗(Lab)、項目設計(Project)、任務設計(Assignment)、考前復習(Review)等實踐環節貫穿課程。對于學生成績,講師會根據學生平時的各環節參與度以及完成度進行過程評價,這使得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互相轉化,思維能力和學習素養不斷提升,達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對比西方國家,我們的高等教育模式有些不足。國內很多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主要體現為注重理論基礎的強化但對實踐環節的設置偏少且局限性較強,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時代飛速發展變化所導致的社會各行業對高等院校畢業生在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上的新要求。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高等教育模式應該是以成果為導向且具有多樣性,以利于培養出能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實踐能力較強的高素質型人才。所以我們要創新突破,打造出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3.如何進行高等教育模式創新
對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創新,一定要堅持結合“引進來、走出去”。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吸收借鑒海外高校制度創新優勢的基礎上,還要聯系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進行實踐,將國際上先進的培養模式與中國特色教育模式完美結合以達到創新成果最優化目的。因此中國的高等教育,一定要與國際化接軌,也一定要具有中國特色。引進來就是要吸收借鑒海外高等教育優勢,打造一個具備創新發展理念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高等教育體系。走出去就是要將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推進國內各高校與國外各高校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進行學術互聯互認,真正實現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化接軌。因此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創新對學校、教師、學生都提出了新要求。
普通高等學校創新型教育模式對于學校層次的要求主要體現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校工作的重心。對于很多高校來說,只有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謀求轉型發展,在改革創新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高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比如通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和引進國際學術本科互認課程項目來借鑒國外成熟的高等教育模式,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教學方法,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造性專業技能人才。例如筆者所在的沈陽工程學院通過開展“沈陽工程學院與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合作舉辦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引進AISEC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應用型)項目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
還可以探索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形式,高校與企業聯合,資源互補。高校簽訂與企業的共建協議,根據協議可將學生理論教學環節安排在高校,實踐環節直接安排在企業。這樣學生就能深入到企業中去,不斷完善自身職業屬性,最終達到培養符合出企業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為了實現創新目標,高校還應該在資源配置上做出改變:如建設實踐訓練中心,升級現有教學場所和大量購置相關教學設備、儀器等,提高學生平均教學資源占有率,做到在硬件條件上提供保障。高校也應該在專業結構優化設置上做出持續努力。例如加強應用型本科建設,開展“1+X”職業技能證書化教育,以成果導向為目標。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學生學術科研水平,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產出力度,通過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
對于教師來說,必須采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育創新。新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五大方面:一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身份轉變。從操作層面,要求教師從“教師,課堂,教材”老三中心,向“學生,活動,經驗”新三中心轉變。二是通識教育理念,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全人教育:培養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人。另一方面是通才教育:相對于專才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培養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三是明辨性思維理念,即通過審慎嚴密的分析和推斷,做出合理的、有創造性的思維結論。培養目標上,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四是過程性評價理念,系統收集教學評價證據(定量,定性兩種),對教學評價的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注重過程考核而不是結果考核。五是雙語理念,逐步運用外語進行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教學。此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10項能力,包括:明辨性思維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學習評價能力,專業教學能力,主動學習能力,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能力,講義編寫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原有的被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得以充分體現。教育模式的創新使得學生理論實踐雙重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發揮主觀特性,積極參與到學校各項教學相關活動中去,開展探究式自主學習以及團隊協作式學習,通過實踐鞏固相關理論并將理論成果轉化成為創新驅動力,真正的學以致用,為我國躋身世界強國起到助推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擔負著為改革開放新時代培養高端人才的重任。對于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創新的探究永遠不會停止,這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動態過程。
高等教育到底通過何種方式才能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才。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花時間深思。最終高等教育要通過思想、觀念和理論上的創新,實現由應試教育向創造性教育的轉變,才能構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新型教育體系,用創造型人才來改造社會、改造世界,使我國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寧豫昌,潘春梅,王永芬.采用企業模式強化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管理[J].實驗室科學,2018,21(04):144-147.
[2]聞申衍. “法主德輔”何以正確[D].浙江師范大學,2017.
[3]楊彩娟.試論晚清三次重要的留學浪潮[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03):53-56.
[4]陳祖召.社會開放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
[5]曾之明,黃小花.FDI流入我國東部地區的效應及啟示[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01):57-61.
[6]楊寧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融入青年價值觀培育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