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深入闡述了高職英語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基礎,其后提出了一系列“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提高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效率的策略措施,以此推動思政教育與英語教育的無縫銜接。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思政教育
【作者簡介】 王偉(1977.11-),女,湖北恩施人,恩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在2004年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核心教育理念必須有針對性地融入各個課程內容中,運用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有效滲透思政教育相關知識內容,實現課程的育人性和有效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有的教師都應當正確看待思政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結合院校的教學資源及社會資源,共同創設思政教學資源庫。而在2016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再一次明確提出專業課程必須與思政課程進行有效的結合,充分開展同向同行,共同推動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課程思政的改革發展的背景下,英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類學科,是在校所有學生都應當修習的知識,其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同時內容極其廣泛,分為專業英語、基礎英語等多個模塊。由此可見,英語學科具有極強的綜合性、思想性以及人文素養,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將其與思政知識內容融合更易于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一、高職英語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基礎
根據我國教育部門的規章制度,在開展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地滲透素質教育,包括英語相關的文化基礎、審美教學、思政教學,以此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過于重視,忽略了其綜合素養、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思政教學課程主要集中在校園活動、黨建工作中,從總體上來講,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過于枯燥單一。同時,部分高職院校認為英語學科只能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無法如同專業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部分教師減少了英語學習的課時,將其運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高職英語專業本身具有極強的工具性、知識性、文學性,其所體現出的學科思想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框架的搭建。尤其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技能型、綜合型、高素質人才需求缺口巨大,高職院校必須正確看待英語學科,并將其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培育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統一的整體。在這樣的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必須在實踐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教授英語知識技能,有針對性地滲透思政教學理念及知識內涵,整個過程應當是點滴化的,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直接將英語課轉變為思政課。另外,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也是課程思政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高職院校應當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活動,不斷培養并提高教師的德育意識、德育能力,深入探究思政的價值內涵,并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貫徹落實。
二、“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提高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效率的策略措施
1. 優化教材內容,挖掘思政資源。教材作為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在進行設計完善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凸顯出其系統性、邏輯性和有效性,結合實際需求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科學合理的內容,不僅僅包含基礎知識,還應當運用文字內涵切實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具體而言,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將教學重難點放在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而是應深入探究語言背后所蘊含的價值。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高職院校在選擇實用性教材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及社會環境,選擇工作(Jobs)、旅游(Travel)、節日(Holidays)等等內容,在進行工作(Jobs)這一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對企業運行、崗位內容的了解,深入分析其文化價值,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科學合理地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
2. 基于課程教學的設計完善,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內涵。課堂教學設計應貫穿于整個環節及步驟,從導入到學習再到任務的分配,教師必須立足于實際情況及學生的需求進行優化完善。在了解英語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分析技能技巧、文化內涵,有針對性地滲透思政知識內容。例如,在進行工作(Jobs)這一環節的教學時,教師應針對性地在社會中搜集行業成果,立足于不同專業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趨勢及崗位內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講述其生平發展及工作經歷,以此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形象,從整體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開展話題討論會,以名人名言作為核心內容要求學生每人一句,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中搜集相應的資源資訊并闡述自己的看法,切實提高其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及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哲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基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及需求,運用體驗教學、任務教學、導向教學等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貫徹落實。再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劃分,以旅游作為主要探討話題,根據不同小組的組成結構,設置學習目標任務,引導其在周邊收集旅游景點,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在課堂中與他人進行分享溝通,明確景點背后的價值及教育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愛國精神及寫作能力。再如,在開展社交禮儀的實踐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播放關于西方禮儀與我國禮儀短視頻,例如握手、待人接物等,引導學生分析中西方的差異并上臺進行示范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技能的了解,同時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正確看待職業能力及素養。與此同時,我國各個地方都具有一定的風俗特色,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在課后布置任務活動,讓學生深入家鄉搜集資料并針對性地介紹家鄉習俗,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從真正意義上樹立起文化自信,了解風俗的起源習慣及特征。
3. 充分運用第二課堂,發揮思政教育價值作用。在第二課堂的開展過程中,也必須針對性地發揮出思政教育的整體功能價值。具體而言,將英語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多元化的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競賽,實現以賽促教,貫徹落實思政相關知識內容,例如,高職院校可以盡可能選擇具有一定社會積極意義的演講主題,開展抄寫比賽,運用微信平臺、QQ群等實時溝通軟件,定期發布具有一定思政教育價值的文章,向學生傳遞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及現代化企業的文化價值觀。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開展英語思政教學工作時應優化教材內容,挖掘思政資源,基于課程教學的設計完善,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內涵,充分運用第二課堂,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海峰.高職實用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以南昌職業學院為例[J].絲路視野,2018(36):234-234.
[2]李海峰.高職實用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以南昌職業學院為例[J].絲路視野,2018,000(036):234,289.
[3]劉佳旻,張正芳.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J].灌籃,2019(11):110-110.
[4]李雙.“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塑造的研究[J].職業,2019,000(008):22-23.
[5]咸靜,李文燕.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探索[C].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2019.
[6]劉娜,王琳.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綜合改革路徑探索研究——以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 (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