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國 范冬梅
摘 要:當前的中職語文教材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較少,所選內容缺乏系統性;中職語文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狀況不容樂觀,其水平參差不齊;對中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評價方式也較單一。本文建議通過教材建設、師資培訓、創新考核評價機制等方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中職 語文教學 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 題: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中職語文課程的功能闡釋和實踐探索”(編號2017464)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積極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職語文學科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之一,在語文課上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然而,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有些問題亟須解決。
首先,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版本眾多、風格多樣,所融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在總體比例、難易程度、具體篇目及編排形式等方面很不一致。多數教材中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數量偏少,占比較低,系統性較弱。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職語文課本包括四套國規教材(即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以及若干套省市自編教材。這些教材多是根據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簡稱《大綱》)編寫,《大綱》只是籠統提出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要求教師對學生加強背誦、默寫等訓練,讓學生多誦讀古代詩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是對于學生應掌握哪些古代詩文并無具體規定,對編寫教材時應融入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沒有統一要求。這一“先天不足”導致了不同的教材在選文方面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有的教材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稍好一些,內容編排較為系統;有的教材則考慮不周,不僅篇目少,且組合較為散亂,給人以支離破碎之感。近幾年,個別教材進行了修訂(如高教社2019年出版的第四版中職語文教材),而有些教材則未作修訂。倪文錦教授曾提出“遴選并確定一定數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作為語文教材的必讀篇目(我們稱之為‘定篇)”。“‘定篇不俯就任何的學生,不管生活處境如何,不管閱讀情趣如何,每個學生都應該按同樣的要求去學習、掌握。”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考量,中職語文教材應規范統一。
其次,中職語文教師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教師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缺乏系統性,也有一些教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時采取的教學策略欠妥,其教學技能也有待提高。通過問卷調查及調研,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語文教師認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深遠。但是也有一些老師的看法片面,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做法簡單敷衍。如有的教師認為中職學生基礎差,對文言文、古詩詞難以理解掌握,有的將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同于只是增加一些詩詞歌賦的背誦作業,有的以為融入傳統文化無非就是補充講解《弟子規》《千家詩》等傳統啟蒙知識等。另外,有些教師因自身知識結構及文化修養方面的不足,導致講授相關傳統文化內容時缺乏底氣;有些教師有感于優秀傳統文化既廣博又細碎,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難以合理地取舍;也有些教師將語文課上成了優秀傳統文化概論,一味灌輸宣講等。
再次,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考核評價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采用抄寫、翻譯、背誦、考試檢測等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管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考核與評價不可或缺,但是也應方式靈活。認真督促、巧妙引導,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方能奏效。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一、集眾智,出精品,盡快推出權威規范的國家統編中職語文教材
教材為課程之本,適度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材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前提,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師教有所依、學生學有所本。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曾發布《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其中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更加明確具體。希望新課標推出后,有關部門積極遴選國家層面的高水平職教語文專家、學者組成教材編寫團隊,精心打造中職語文統編教材。教材應積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家國情懷特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新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應具有系統性,比例適當,避免畸輕畸重之弊;在文體選擇上宜有所突破,除現行教材中的詩詞曲、歷代散文、諸子散文、政論文外,適當補充文言語體的人物傳記、小說、小品文等,如關于古代工匠、古代科技發展、行業技藝等內容的,并增強趣味性;內容編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現形式圖文并茂,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心理。不僅編寫課本,也應編寫配套讀本,二者有機互補。
二、抓培訓,促教研,多措并舉提高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與教學水平
國家層面應建立統一的中職語文教師(或職業院校語文教師)培訓平臺,依托平臺設置專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培訓項目。培訓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知識,二是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教學技能。每一方面又可以包含若干個培訓模塊,比如原典解讀、專題講座、課例研討、教學微技能等。中職語文教師可按需定制學習菜單,靈活選擇項目,自由安排學習時間,通過網絡注冊、學習、提交作業或課例、交流答疑,完成培訓,進行線上考核。培訓合格獲得相應的繼續教育學分。
地區或學校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如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讀書報告會、專題講座、有獎征文、示范課觀摩以及立德樹人優質課展評等,為中職語文教師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創設成長發展的路徑。通過教學技能競賽、個人業務比武等激發語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學習研究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要注意從源頭抓起,對師范院校的學生在其就讀期間及進入行業之初就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學習,并加以引導。如顧之川先生所言:“高等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師資培養,以及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中,要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提高新一代教師的國學素養。” 這些真知灼見對于培養高素質的中職語文教師同樣適用。因為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落實文化育人目標,關鍵在語文教師。所以,對于提高師資后備軍傳統文化素養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三、豐富評價形式,完善考核辦法,構建適應中職生特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評價體系
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使其充分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另一方面則要結合實際,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及能力水平采取靈活的方法。比如評價主體多引入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評分機制采用個人得分加團隊得分等。評價手段可不拘一格,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課本劇、聯句配對、詩文經典誦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有關節日慶典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或者結合信息技術,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線上達標測試、小程序通關晉級、微課賞析等。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找準其興趣點,使考核評價由單一的指揮棒變為多功能的發動機,激勵學生愛上傳統文化,愿學樂學,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教材編制與民族文化傳承[J].語文建設,2015(6).
[2]顧之川.關于中華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5(9).
(作者單位:于繼國:山東省濟南商貿學校;范冬梅: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