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秉倫 王瑞清 師帥

【摘要】 目的 探究與分析頦下高頻超聲波(SUS)檢查在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評估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42例腦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 均給予康復治療。對比康復治療前后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結果。結果 治療后, 舌肌厚度變化值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為(1.78±0.38)cm, 均高于治療前的(0.91±0.24)、(1.20±0.45)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判斷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的效果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頦下高頻超聲波;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12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Methods ? 42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all give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results of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tongue muscle thickness and hyoid bone displacement were (1.25±0.31) and (1.78±0.38) cm,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0.91±0.24) and (1.20±0.45) cm,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shows high value in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Key words】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Stroke; Oropharyngeal stage; Dysphagia
資料顯示, 腦卒中后引起吞咽障礙的發生率可達30%~78%, 且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生極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不僅增加了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 甚至可導致患者的死亡[1]。因此, 對腦卒中患者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對策, 采取準確的方法來評估其吞咽功能, 并配合有利的干預預防措施至關重要[2]。現本院結合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生特點, 將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應用于腦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工作中, 旨在獲得更好的康復結局, 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腦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2例, 女20例;年齡47~65歲, 平均年齡(58.34±6.56)歲;其中腦梗死24例, 腦出血18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 在口咽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咽期吞咽障礙, 具有清晰的意識及平穩的生命體征, 無認知功能障礙, 均簽署了關于本次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指派具有熟練語言訓練資質的醫生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的訓練, 訓練的方法包括了直接方法、間接方法、頸部電刺激以及導管球囊擴張術等, 1次/d, 5次/周, 30 min/次。①直接方法:在吞咽過程中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調節, 也可應用Mendelsohn手法治療[4]。②間接方法:口輪匝肌訓練、空吞咽訓練、舌肌訓練等。③頸部電刺激:將電極防止在患者的頸部, 每日進行1 h的低頻電刺激治療, 電刺激的波寬為700 ms, 輸出強度為0~25 mA。④導管球囊擴張術:采用導管球囊擴張術對存在咽腔食團滯留部位進行治療。
1. 2. 2 影像學檢查方法 采用高頻超聲檢查儀對患者進行檢查, 檢查的頻率在5~12 MHz之間, 圖像記錄幀的速度為22.5幀/s。在進行檢查評估時, 為患者擺放舒適的坐位, 將頭靠在椅背上。將高頻超聲探頭放置在患者的頦下區正中矢狀面, 并保持最低的限度與頦下區接觸。在每次操作時, 讓患者吞下5 ml的水, 同時要求患者在吞咽時保持頭部穩定, 對吞咽時患者的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動幅度進行測量[5]。
1. 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康復訓練治療前后對患者吞咽時的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動幅度進行測量, 測量時指派2名以上臨床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生對收集到的圖像進行單幀分析, 以確定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動幅度的最大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 舌肌厚度變化值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為(1.78±0.38)cm, 均高于治療前的(0.91±0.24)、(1.20±0.45)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資料顯示, 腦卒中后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病率較高, 在急性期約有將近25%~50%的患者有此癥狀,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因此, 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實施有效的康復訓練治療至關重要, 同時也需要采取準確的檢查方法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估[6, 7]。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 口咽期吞咽功能發生的原因較多且較為復雜, 可總結為以下幾點:①由于口咽肌出現了運動方面的障礙, 這就導致了咽部傳送食團的過程受到了影響, 這就容易引起食團滯留于口腔部位情況的出現[8]。②腦卒中后容易出現口腔內感覺削弱的情況, 這就使得患者感知食團的能力明顯降低, 吞咽的運動也較為遲緩, 導致正常吞咽時間也不斷延長, 甚至可導致食團出現較多的滯留。③由于腦卒中后患者的咽喉肌肉無法正常的運動, 加之位于食管上端的括約肌無法順利的開放, 這就對食團進入到食管內的過程造成阻礙[9]。
在當前的臨床工作中, 較為常見的評估吞咽功能的方法眾多, 例如洼田飲水試驗或光纖內鏡吞咽檢查等, 盡管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但因其特異性及靈敏度的原因, 在應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勢[10]。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將超聲用于吞咽功能的評估可具有重要的效果, 能夠對吞咽過程中組織的運動規律、食團殘留等情況進行觀察及定性分析, 在評價吞咽功能方面應用價值較高[11]。在本次結果中, 治療后, 舌肌厚度變化值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為(1.78±0.38)cm, 均高于治療前的(0.91±0.24)、(1.20±0.45)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 對于腦卒中口咽期吞咽功能障礙實施有效的康復治療能夠明顯的提高患者的吞咽進食能力, 其中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指標中的舌肌厚度變化值能夠有效的反映患者舌體可動性的受損情況, 當該值降低時能夠說明舌體可動性受到嚴重的損傷, 明顯增加了吞咽食物時的誤吸風險, 本次結果中舌肌厚度變化值明顯升高, 說明患者的舌體可動性受損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與以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2]。另外, 舌骨位移幅度是能夠反映喉位抬高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被認為是吞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氣道保護, 若舌骨位移幅度較低, 則能夠說明吞咽功能障礙較為明顯, 患者發生誤吸的風險性也較高, 在本次結果中, 舌骨位移幅度明顯升高, 說明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實施康復治療之后, 明顯的提高了患者的吞咽功能的能力, 也降低了誤吸的發生風險。另外, 采用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判斷患者吞咽障礙的操作簡單易行, 檢查費用也較低, 應用范圍較廣, 易于被患者接受與認可。
綜上所述, 采用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判斷腦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的效果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不斷擴大樣本量進行分析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判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竇祖林.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3年版). 中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3, 35(12):491-492.
[2] 李昶田, 李俊來. 超聲評估吞咽運動的應用現狀.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15, 12(7):507-508.
[3] 熊華春, 黃姣姣, 肖寧, 等. 頦下高頻超聲波檢查對兒童口咽期吞咽障礙評估的價值.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 52(4):492-493.
[4] 王如蜜, 熊雪紅, 張長杰, 等. EAT-10中文版在急性期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評估中的信度效度評價.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40(12):1391-1392.
[5] 俞茗文, 萬萍. 腦損傷后咽期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 2017, 32(6):10-11.
[6] 姚鵬云. 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吞咽障礙篩查及康復護理. 大家健康(中旬刊), 2017, 11(5):257-258.
[7] 劉妮, 鄭則廣. COPD患者口咽部吞咽障礙研究進展. 國際呼吸雜志, 2016, 36(21):1652-1653.
[8] 詹燕, 劉艷陽, 王珊珊, 等. 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后咽期吞咽障礙的康復療效. 中國康復, 2016, 31(5):372-373.
[9] 蘭月, 徐光青, 林拓, 等. 吞咽造影數字化分析評價腦干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咽部功能治療前后的變化. 中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5, 37(8):577-578.
[10] 張曉凌, 唐志明, 毛立亞, 等. 針刺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礙的影響.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9, 41(4):23-24.
[11] 張友杰, 丘小媚, 貢樹基. 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電針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吞咽障礙的效果評價.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9, 17(1):44-45.
[12] 申永濤, 劉曉麗, 姜永霞. 影像學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評價及康復效果對比. 醫藥前沿, 2015, 5(25):189-190.
[收稿日期: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