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瑋福
摘 要:對小學生來說,此時的他們的思維能力較低,需要進行培養,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的學習、更好地思考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的,圍繞這一教學目的展開教學,促使學生接受到更好地教學,獲得有效的思維訓練。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多方面探究在小學數學中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方法
當下,社會在進行著不斷的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人才不僅要具備牢固且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具備多樣的素養。教育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自然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革新。思維能力是學生所需掌握的一種基本的素養。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責任,進行教學的革新,促使學生接受到較好的教學,讓學生獲得有效的思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在小學數學中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
一、趣味化教學
要想發展學生的思維,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且主動的思考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多多實施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如,在教授“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借助信息技術實施趣味化教學策略。在備課階段,筆者為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在互聯網上搜集與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相關的圖片、文字等資源,并會將資源進行匯總,設計成視頻,放在課件中。在課堂開始時,筆者便會借助信息技術形象性地向學生展示自己設計好的視頻,讓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展現平移、旋轉、軸對稱這些數學現象。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視頻所激發,更為認真地進行視頻的觀看,并產生知識學習的興趣,表示愿意積極的學習這部分的知識。這樣,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問題時,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從而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根據學生的興趣,實施趣味化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產生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且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必要將所教學的知識與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授“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聯系生活向學生提問問題。如,筆者會對學生說:“小明有三支紅筆、四支鉛筆,給了小紅一支紅筆,給了小王三支鉛筆,請問小明一共有多少支筆?”筆者所提問的問題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聯系密切,因此學生對此比較感興趣,能夠以認真其主動性的態度進行問題的思考,探究出最終的答案。再比如,在教授“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對學生說:“小劉與自己的爸爸平分蛋糕,每人可分得蛋糕的多少塊?小劉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平分蛋糕,每人可分得蛋糕的多少塊?”學生在筆者聯系生活的問題的引導下,能夠認真的思考,探究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卻難以回答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此時,筆者便會逐步地引入分數這一知識點,促使學生在知識了解后,有效的解答出問題。當然,在學生解答完后,筆者還會鼓勵學生聯系自己剛剛所遇到的情境,說一說分數的意義。這樣,學生能夠在筆者的引導下,認真的思考,探究出自己所認為的分數的意義,思維能力在無形之中獲得了有效地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元素,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教學,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并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發展。
三、應用思維導圖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復習所學習過的知識,讓學生因此更好地記憶數學知識,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
如,在引領學生復習五年級下冊的數學知識時,筆者便會讓學生準備出紙和筆,使得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首先,筆者會讓學生能夠將“五年級下冊數學知識復習”作為思維導圖的一級標題,將這一級標題進行一定的拓展,拓展為簡易方程、折線統計圖、倍數與因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加法和減法、圓、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七個方面,并將其作為思維導圖的二級標題。接著,筆者便會讓學生將二級標題進行一定的拓展,并將所拓展的內容作為思維導圖的三級標題。以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直到學生都探究完這冊知識,才算為止。這樣,學生在思維導入圖的構建中,逐漸地形成了系統性的思維,更好地了解了這冊知識,獲得了有效的思維能力的發展。當然,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也能夠更好地復習數學知識,增強復習效率。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應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復習知識,并促使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
綜上,學生需要掌握良好的思維能力,通過掌握這種能力,來更好地學習、解決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小學生正是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特別關注學生的需求,采用多樣性的方法對學生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玉芳.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
[2] 朱陽金.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