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巖
摘 要:城鎮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社會體系的深刻變化,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的剖析,對我國的城鎮化道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進行了解析,為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文明;生態城鎮化, 關系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與此同時,針對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弊端,《規劃》明確強調了未來城鎮化建設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可見,將生態文明引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建設新型生態化城鎮既是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是我國城鎮化追求實現的重大目標,這既是對我國傳統城鎮化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對新型城鎮化內涵的重要強調。本文將從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內涵出發,深入剖析城鎮化與現代生態文明的深層次關系,以期為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完善提供參考。
一、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內涵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等均起到重大作用。但這也同時說明,城鎮化本身具有鮮明的工具理性特征,不僅不必然的只會帶來成就與發達,反之,同樣存在問題與弊端。因此對于城鎮化,無論是傳統城鎮化,還是新型城鎮化,都要清醒的意識到矛盾問題會一直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加之,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巨大,因此城鎮化不僅不意味著取締農村,反而更期待也需要農村同步發展。即,城鎮化過程中引發的人口遷徙,更多的是導致城鎮與鄉村人口密度的不同,而不是城鎮與農村的發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更不是二者的對立。城鎮化的結果應該是城鄉共同發展的共贏局面。
學界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研究眾多,莫衷一是。由于生態文明提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源于生態問題的嚴峻性,故而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都是從正面的角度詮釋的。沈清基先生在梳理國內學者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時,歸納到,生態文明是指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進步狀態和積極成果;是人類在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切生態成果的總和,它標志著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生態領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進步狀態;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結晶體現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遵循了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保證其可建立較合理的制度、獲得較理想的物質、精神成果,從而成為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及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二、生態文明與城鎮化的關系
1、生態文明與城鎮化關系的理論論述
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將生態文明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建設的總布局,強調要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城鎮化則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領域。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進城鎮化的過程,不僅有助于解決傳統城鎮化帶來的弊端與困境,同時也能為未來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而生態文明在城鎮化建設中的落實,同樣為生態文明自身價值的實現打下扎實基礎。因此,生態文明與城鎮化之間互相推動、互相成全。
2、生態文明與城鎮化在實踐中的矛盾
城鎮化的過程至少涉及農村、城市(鎮)兩個維度,生態文明則起碼包含著人與自然兩個維度。自然的承載力具有有限性,而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結果之一就是必然有越來越多的人由農村轉移到城市,這勢必帶來城市各種資源的緊張與壓力,而在到達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極限臨界點時,即便政府財政雄厚、技術水平先進,也無力再造自然、環境、生態等以滿足城鎮無邊界的擴張帶來的問題。更遑論在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意識、水平、能力、技術手段、法律制度等都嚴重匱乏的條件下,在利益的直接誘導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只能是更多的停留在了文本解讀上和中央文件上,而在城鎮化的實踐中則處于失語和邊緣化的境遇。可見,生態文明與城鎮化的關系不僅包含理論上的理想性的規劃與描繪,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包含著矛盾,而當這些矛盾落實在實踐中,甚至會由于利益的驅使而將兩者代入到互相排斥的關系狀態里。當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這些矛盾存在的有力證明。
三、結論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正處于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以及代表的發展方向等不僅有助于規避和解決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弊端,同時也契合了未來城鎮化發展的理想藍圖。盡管學界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尚無定論,但這并不影響對其核心意義的解讀。生態文明和城鎮化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關系的同時,也具有很多矛盾。我國的城鎮化道路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保持城鎮化的同時保護生態文明的發展并努力保障其可持續性。總之,堅持將生態文明貫穿于城鎮化建設的始終,以生態文明作為指導,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實現生態城鎮化是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沈清基. 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 城市規劃學刊, 2013(01):29-36.
[2] 瑞吉斯特, 瑞吉斯特, 王如松,等. 生態城市(修訂版):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3] 理查德·瑞吉斯特.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M]//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4] 薛文碧, 楊茂盛. 生態文明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2015(04):511-518.
[5] 方永麗. 生態文明城鎮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析[J].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v.16;No.86(06):109-114.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基于生態文明視角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項目編號:J15WA05);山東工商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QN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