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彥賦 何盛華

【摘要】目的:分析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價值。方法:選擇藤縣人民醫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60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患者傳統鼻腔手術治療,觀察組使用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嗅覺功能評分變化。結果:治療之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嗅覺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提高嗅覺功能。
【關鍵詞】鼻內鏡下微創手術;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治療效果;嗅覺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070-02
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因慢性感染、變態反應所致,伴有鼻塞、流膿鼻涕,鼻息肉是鼻竇炎長期發作的產物。該病可使患者嗅覺功能喪失,傳統治療方式只能緩解患者疼痛、鼻塞、流鼻涕的癥狀,且復發率較高[1]。現階段,1984年,Kennedy醫生及其同事將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的概念引進了美國。在最近幾年來,鼻竇內窺鏡手術開始引入中國,鼻內窺鏡微創技術診療范圍:鼻竇炎、鼻息肉、鼻結構異常、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鼻腔和鼻竇腫瘤等,本實驗來分析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藤縣人民醫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60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4歲-79歲;平均年齡(48.45±2.70)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5歲-79歲;平均年齡(50.64±2.10),選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沒有重大疾病者。對比兩組基線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實驗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治療,局麻后,以圈套器摘除鼻息肉,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3d后將填塞物取出。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患者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法:切除鉤突→切除前組篩竇→切除后組篩竇→開放蝶竇→開放額隱窩→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它是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在此建立鼻腔、鼻竇的良好通氣引流,從而達到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目的。
1.3 評價指標
(1)治療效果:顯效:經檢查,鼻腔內黏膜正常;有效:經檢查,存在少量膿鼻涕;無效:經檢查,鼻腔粘膜仍存在炎癥。總有效=(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2)嗅覺功能評分:利用簡易法,用不同的氣味如香精、醋、樟腦油、煤油作嗅覺檢查時,并以水作對照劑。將各種嗅劑分別裝于同樣同色的小瓶中,受檢者隨意選瓶自持,手指堵住同一側鼻孔,以另一側鼻孔嗅之,并說明氣味的性質,依次檢查完畢。,根據聞到不同級別的氣味做以評分,分數越高代表嗅覺功能回復的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1.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 )表示,計數資料(n,%)表示,分別行t 和 χ2 進行檢驗,P<0. 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治療后,觀察組(86.7%)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嗅覺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嗅覺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鼻內鏡下微創手術的發展歸功于鼻竇生理學和耳喉鼻科醫療器械的發展。目前該病反生原因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竇口阻塞導致鼻竇炎感染[2]。1978年,,Messerklinger醫生首先詳細論述了鼻內窺鏡下鼻腔鼻竇的構造,且近年來逐漸引入中國,如今,該手術已經成為治療慢性鼻竇炎最重要的手順,可精確去除病變組織和骨頭,使竇口開口擴大,恢復其正常功能。該治療手段優勢在于:(1)治療見效快、精細、徹底[3][4]。鼻內鏡微創手術可通過可視攝像系統,深入鼻腔隱蔽部位,對病變部位了如指掌。(2)微創、無痛:微創手術,無需從臉部和鼻部開刀,整個手術都是在鼻腔內進行的。創傷極小,具有無損傷、無痛苦、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5]。(3)、安全更勝一籌:某些傳統手術的治療,不但創傷大,而且還會破壞鼻腔內的粘膜。以微創為治療綱領,無創傷、更徹底、安全性更高。
(1)手術前:鼻竇CT掃描:冠狀位,必要時加水平位,明確病變的性質、程度、范圍、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以及解剖變異。術前用藥:抗生素;激素(均一至二周);促進分泌物引流藥物;黏膜收縮藥物;合并高血壓等疾病的處理。一般準備:剪鼻毛,鼻腔清潔;術前30分鐘應用鎮靜劑、立止血等,全麻者加Atropine[6]。(2)麻醉方法,局麻:表面麻醉;黏膜下浸潤麻醉;上頜神經阻滯麻醉。全麻: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可控制性降壓。
麻醉方法的選擇:根據病變范圍、手術次數、手術時間、患者狀況等來選擇[7]。(3)手術后,禁食、禁飲水6小時,避免發生嘔吐引起窒息[8]。應該食用稀飯、牛奶、帶湯水的面類食物等;手術后麻醉效果褪去,6小時后建議拔除鼻腔紗條:術后請勿用力吐痰、避免打噴嚏、咳嗽,宜多次喝溫水;術后謹遵醫囑,戒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且積極預防感冒定期復查,正常情況下,鼻腔功能恢復期在6周-6個月之間[9][10]。
本實驗通過數據表明:治療之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嗅覺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提高嗅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賈啟威.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臨床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2):2182-2183.
[2]劉紅,胡振云,許華娟.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12):40-41.
[3]秦志剛.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臨床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5):3471-3472.
[4]蔣敏.鼻內鏡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療效及其對患者嗅覺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3):87-88,91.
[5]李曉輯,黃一丹,羅春燕,林麗萍.鼻內窺鏡淚囊鼻腔造口聯合義管植入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2):147.
[6]金志剛.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探討[J].健康必讀,2019,(25):136.
[7]李會珍,李鳳,尹迎嬌.健康教育對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后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3):86-88.
[8]劉巨紅,朱麗麗,王兆紅.評價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1):61-62.
[9]吳鋒,沈康,陳志鵬.功能性鼻內窺鏡鼻竇手術聯合鼻中隔三線減張法矯正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療效[J].現代醫院,2019,19(10):1497-1498,1502.
[10]謝聲權,黃定旭,劉曉慧.控制性降血壓下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在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研究[J].微創醫學,2019,14(5):6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