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摘要:面塑,又有面花、禮饃、捏面人之稱,屬于大眾文化,在古代就已經有面塑的存在,其表現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古代時期的面塑大多都具有鄉土氣息,而在現代又衍生出許多使用軟陶泥、太空泥所創作的面塑作品。這種面塑的題材相對極為豐富,不僅有和民俗關系相關聯的面塑,還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深受大眾的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與高職教育的關系漸漸地有著更加優秀的互動,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教育意義在高職院校中極為突出。本文就將面塑作為基本案例,聯系高職教育文化的繼承特征,主要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教育;應用
引言:
基本上大家都可以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同組成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處于新形勢中,將文化傳承作為基本任務的高職院校,合理科學的構建并且健全人才訓練規劃方案和重新建構課程體系,這些有效地措施都在不斷積極地保護以及繼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面塑在高職校園內的滲透情況
中華民族的歷史有五千余年之久,跨越了這些歷久彌新的歷史,我國集中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然而繼承以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教育分割不開,特別是高職教育。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職業方向下不斷引導教育,不但能夠體現出高等教育的文化氣度、理念以及素養等等,也能夠表現出實踐和學習結合,教學和傳授所結合的代表性職業情境;高職教育中的文化建設相對具有缺陷,而主要重視實操技能。教育教學的模式以及策略方式方法在持續的探究和摸索當中。在很長的時間內,我國高職教育尚未在學校課程資源內添加非物質文化資源,而且在認識地域非物質文化方面并不充足,把本身極為優秀的非遺文化從學校內部清除[1]。過去所設計的課程體系內,和非遺有關聯的課程基本都并不存在。進而令非遺傳承人才幾乎沒有。而現下,高職院校都開始承擔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在課程體系架構內加入優秀的非遺文化資源。筆者對非遺文化資源轉變為高職教育資源展開細致的探究,希望能夠為繼承非遺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促進面塑走進高職校園的舉措
高職教育在為區域的社會經濟服務的前提下,同樣承擔著傳統文化繼承的職責,繼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必須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在過去,繼承非遺主要通過師徒傳承完成,其缺陷在于會對大眾推廣造成不利,某些非遺傳承者甚至可能會遭遇斷層的情況[2]。優秀的非遺文化務必代代相傳,在群眾內部推廣,令整個社會所了解。高職教育中繼承非遺文化為極為具有效果的彌補模式,高職院校有著充足的文化氣息,在科研上也占據優勢,這種環境契合訓練非遺傳承人的實踐能力和基本的文化素養。
(一)編設面塑案例教材
重新塑造課程體系,優化整合有著鄉土氣息、本土非遺具有關聯的課程資源,是我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校園的基本模式。筆者所在的五專部應邀曲阜面塑非遺傳承人張磊先生,針對早期教育和環藝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校本課程,在這一課程當中,教師負責實際演練,學生跟隨實踐。和張老師一同達成協作的關系,共同編著《面塑案例》這本校本教材[3]。非遺文化資源需要聯系社會、民俗、人類、旅游以及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與高職院校的每個專業組織實習實踐活動,把非遺文化資源成功地扭轉為高職教育資源。比如,可以把非遺文化結合專業課程,例如旅游管理、經濟通識類課程以及專業課程當中。重新塑造課程體系,加大力度推動專業建設,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水平以及人文素養。
(二)創辦面塑工作室實現校企合作
其次,構建校企合作共享平臺,確保非遺文化得到繼承以及保護。學校和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一同分享資源,構建高職生態校園,推動高職院校培養科研能力,建設相關的專業。學校構建面塑工作室,學校和企業互相彌補資源,實現聯合,成功地擔任保護以及繼承優秀非遺文化的職責。首先,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務必依托現代的高科技途徑實現保護以及挖掘,還需要我們以極為理性的態度來體會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同時我們要以嶄新的方式繼承以及傳承。除此以外,現代經濟、現代社會、文化以及教育和科技務必從古老的思想起源尋找創新的靈感。
(三)令高職教育承擔優秀的傳統文化
訓練優秀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教師隊伍,以更多資金來給予高職教育的文化內涵,即“走出去,引進來”。高職院校應用大量的激勵模式,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倡導學校教師外出多加學習,通過傳統文化培訓來提升自我。以更高的薪酬招聘大量的具有優秀文化和高素質人才到校園內,改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文化素質[4]。接下來,加強教育和宣揚高職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以及提升文化素養的課程有著一致的作用,要考慮均衡。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需要以傳統文化課程橫貫大學的所有階段,自大一直至大四。課程設計自簡單再到困難,自淺顯再到深刻,文化熏陶逐步完成,文化素養顯著提高。不但要設計校本課程,還可以組織一定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例如主題講座、文化演講比賽等等。以這種方式培養審美情趣,學生能夠更加快樂地學習自己的專業技能,也能夠令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專業技能互相補償。
三、結束語
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文化繼承、工匠精神為重點內容。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高職教育資源,不但可以高效地繼承非遺文化,還能夠對高職教育和企業以及其他行業形成幫助,成功構建高職生態校園。校企合作一致構建我國的文化家園,保護我國的民間藝術,繼承以及創新我國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教育體系內導入大量的非遺文化資源,讓非遺文化走入校園和教材內,讓校內的學生可以被非遺文化所潛移默化的影響。非遺文化資源變化成高職教育資源,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于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認可,令青年學生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擁有了愛國主義精神,進而讓非遺實現可持續傳承。
參考文獻:
[1]唐淑欣.高職人文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模式研究——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00(006):118-120.
[2]謝麗萍,劉旭東,趙東儉,等.傳統工匠精神的培育對當代高職教育的啟示——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固傳統造像”的塑造為例[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9,17(01):74-77.
[3]楊瑩,劉媛媛,蔡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藝術教育中的長效發展機制研究——以潮陽英歌為例[J].絲路藝術,2018,000(002):P.44-44.
[4]葉深南,蔡立艷.非遺三灶民歌在高職院校的傳承路徑探索——以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9,000(004):P.62-63.
基金項目:
高職“非遺”文化專門課程開發及教學資源建設實證研究? 項目編號:QFYD2019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