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路
摘? ?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逐漸迎來了新媒體時代,對社會的生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電視新聞行業是整個媒體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有著良好的發展,但是近幾年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下,電視新聞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從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入手,針對我國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希望能夠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新聞采編
電視新聞主要的工作就是為人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到事情的發生,過程情況和真相。在以前網絡不發達的時候,人們了解事物的主要途徑就是電視新聞,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與推廣,新媒體時代到來了。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有了更加便捷迅速的途徑去了解事物和事情,滿足了社會快節奏的發展。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就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對工作內容進行完善和優化,不斷增強采編工作效率和質量,滿足人們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實現電視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結合社會實際生活
我國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采編的內容和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發展聯系較少,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事情的關注要求。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在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采編人員可以對群眾進行調查,注重人們的關注點和需求,保證事件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更好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進而提高采編工作效率。不僅如此,采編人員對于采集到的信息根據人們群眾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編輯整理,保證最后展示的內容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和需求。另外,還要做好相應的新聞宣傳工作,對國家政策和理念進行掌握,在有社會輿論出現時,要對人民群眾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出現虛假信息的傳播,使得新聞對人民群眾起到積極的作用。最后,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同時,也要注重事物的真實性[1]。
二、提高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的能力與素質
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能力直接影響著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在工作中,企業可以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對采編人員進行統一的專業培訓,學習新媒體時代下的采編工作方式,增強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培訓采編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便于更好地完成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另外,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日常中,也要不斷地學習,在工作中經常反省自身,對自身的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對于采編內容做到認真仔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減少采編錯誤的發生,增強采編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保證采編工作的順利開展[2]。
三、創新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和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下,社會節奏發展較快,很多人都追求便捷舒適的生活方式。傳統的電視新聞內容單一枯燥老套,表現形式傳統老舊,缺少新穎性,無法實現人們對內容的興趣,進而使得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不容樂觀。為了實現電視新聞行業的良好發展,就要實現對電視新聞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在采編工作中,采編人員通過新媒體,對群眾的興趣和需求進行了解,對新聞資料進行各類篩選和整理,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傳播出來,有效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另外,對于傳播的格式,電視新聞可以嘗試更加大膽的風格形式,充分引起人們的興趣,對于熱點信息可以更加多元化,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和內容傳播,滿足人們的需求。
四、增加新聞互動性
新媒時代下的信息傳播,很多的事件都能夠實現和人民群眾的互動和交流,通過交流和互動,能夠清楚地了解到群眾的意見與看法。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也要如此。在工作中,要重視群眾的意見與看法,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該走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心聲,實現和群眾的互動,充分了解群眾的需求與關注。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建立交流平臺,群眾可以發表對新聞內容的看法與想法,不僅增強了群眾對電視新聞觀看的積極性和興趣,更能夠在平臺上根據群眾對新聞相關工作的建議,實現采編工作的更好發展[3]。
五、加強對新聞語言的創新
傳統的電視新聞內容主要由文字和畫面組成,缺少生動和新鮮的感覺。所以,為了更好實現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就要做好對新聞語言的創新。在工作中,可以設置動圖,通過新穎的畫面吸引人們眼球,文字可以用相對個性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加深人們的記憶。將文字和圖片兩者完美結合創新,實現電視新聞行業的穩定發展。
六、結論
電視新聞行業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做好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至關重要。在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要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滿足群眾和社會需要,增強群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充分發揮新聞的積極性,才能夠實現采編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生.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采編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22):165-166.
[2]郭宏銳.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主持人采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6):134-135.
[3]劉劍波.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5,(7):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