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津橋
[摘 要] 采取露天堆放、簡單填埋和簡易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是引發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垃圾圍村”的現象。隨著綠色理念的逐步深入實施,其中節能、環保等理念的實現都需要農村垃圾問題妥善解決的強力支持。本文以江蘇省沛縣為例,以查閱新聞和內部資料、輔以實地調查的方式探討沛縣垃圾處理的相關問題,探究沛縣垃圾分類處置中社會參與方面的經驗,并提出進一步解決“垃圾圍村”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 垃圾圍村;社會參與;協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 X7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0-117-2
1 “垃圾圍村”問題的研究意義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農村日常生活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堆積現象日益嚴重[1]。相比城市相對成熟的專業化垃圾處理機制,農村仍不重視垃圾處理問題,無論是涉及的制度還是具體的處理方案都較少,因此出現了“垃圾圍村”現象。如果不及時改善“垃圾圍村”現象,農村的大面積土地將被垃圾占據,被垃圾包圍的農村空氣不再清新,垃圾甚至會釋放出有毒氣體危害村民身體健康。可見,農村垃圾處理的現實意義深遠,若不能妥善改善“垃圾圍村”現象,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 沛縣“垃圾圍村”現狀與危害
2.1 沛縣“垃圾圍村”現狀
2.1.1 垃圾基數大,處理相對粗糙。江蘇省屬于經濟大省,江蘇省人民生活質量相對較高。但是,以沛縣為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垃圾種類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尤其在農村地區,如禽畜糞便、植物秸稈、農藥包裝等諸多特有垃圾更是普遍產生。在如此龐大的垃圾規模基礎上,缺乏相關成熟的處理技術和制度,造成了當地“垃圾圍村”現象日益嚴重[2]。
2.1.2 村民缺乏環保意識。除了缺乏專業性的技術及成熟的機制體系之外,村民還缺乏環保意識,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培訓,對垃圾處理不了解,因此形成了隨意丟棄垃圾的壞習慣,進一步加深了農村環境問題。
2.1.3 垃圾處理政策不完善。建制村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最小單元,雖然總體數量多,但是每個村相對于城市的垃圾總規模較小,大部分在城市取得良好應用效果的垃圾處理模式不能照搬到農村使用。相對于城市,政府對農村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給予相應的資金、政策、人力支持,也沒有對當地的垃圾處理、環境保護提出明確的要求。
2.2 “垃圾圍村”現象產生的原因
2.2.1 村民環保意識薄弱。相比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相關的環保概念缺乏足夠認識,加之生活習慣的影響,形成了隨意丟棄垃圾的局面。村民的生產生活垃圾要么隨意扔到房前屋后,要么扔到離家遠一點的馬路邊、河道中,不考慮垃圾是否可降解、會對周圍環境和村民身體健康造成怎樣的危害。
2.2.2 缺乏相關垃圾處理手段。城市存在相對成熟的垃圾處理機制和體系,政策也相對完善,但是現有的措施和機制無法在農村地區得到有效應用。農村地區仍然采用簡便隨意的處理措施,如集堆焚燒、簡單掩埋,無法進行專業的分類處理,最終形成“垃圾圍村”的局面。
2.2.3 政府重視程度不高。對于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地方政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夠重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資金投入不足,二是缺乏激勵處罰政策,三是監管不力。
3 沛縣破解“垃圾圍村”現象采取的措施
資料顯示,近年來,沛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采取“兩分法”方式,鎮政府為每家每戶配備2個密閉垃圾桶,由農戶按“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為標準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易學易用、易記易分,切合沛縣農村實際。農戶將“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投放后,保潔員利用收集車定時上門收集,“可堆肥垃圾”就近送至分類處置中心(陽光堆肥房或沼氣設施),“其他垃圾”經中轉站壓縮后送至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達到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和生活垃圾收運“不落地”的效果。
關于構建陽光房,沛縣所應用的模式基本圍繞3種類型展開: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或產業化模式。陽光房的構建標準與房地規模則根據選取的模式進行區分,如一村一建就是小型自然村所采用的,又稱1.0版陽光房。多村合建則要求服務半徑要達到3 km,服務人口要在0.8萬~1.0萬,服務村落的數量在三四個,又稱2.0版陽光房。至于要求更高的陽光房,則是以達到產業化為目的,有3.0版和4.0版陽光房。陽光房的建設工藝流程主要是采取自然光加微生物菌劑再加配套的技術設施,將垃圾轉化為肥料的過程。陽光房屋頂安裝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溫度,加入微生物菌劑輔助發酵助熱,堆肥時間由半年縮短至兩三個月。
就沛縣而言,農村垃圾處理規模已經成型,垃圾分類處置設施數高達47處,陽光堆積房達到43處,沼氣池設施達到13處,日處理可堆積垃圾量高達近30 t。
4 沛縣垃圾分類處置中社會參與方面的經驗
4.1 通過村民參與走出一條實現垃圾減量化的新路子
內部數據顯示,在沛縣農村生活垃圾總量中,可堆肥垃圾占30%。沛縣各鄉鎮就垃圾減量問題實現了很大突破,如大屯街道安莊村所構建的陽光堆積房覆蓋了4個村落,服務人數高達1萬人。資料顯示,用于生產有機肥的可堆肥垃圾單日可收集0.8 t,日積月累,垃圾源頭將被得到有效控制。再如五段鎮,2017年前11個月的垃圾進場量高達5 927 t,2018年與2017年同期相比減少了約1 000 t,減量率17.6%。按照正常情況推算,2020年將有4萬t的消減量,再以當前的垃圾轉運費用及處理費用作為標準,政府將節省500萬元開支。
4.2 通過企業參與走出一條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垃圾轉化的有機肥料用途廣泛。一方面,村民可以在田間生產中自行應用,剩余部分可輸送給有機蔬菜外延基地、千畝蘆筍農場、宋莊百果園家庭農場等種植大戶使用[3]。預計2020年生活垃圾轉化成有機肥將實現產業化,依托江蘇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產業化營運,逐步打造由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到有機肥生產利用的循環產業鏈,形成垃圾處理—有機肥再利用產業鏈。從預算數據來看,由可堆肥產出的有機肥每年將高達1萬t,創造的收益將高達200萬元。
4.3 通過監督參與走出一條提高百姓生態環保意識的新路子
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村民的參與度越高,環保意識就更強。尤其是村內的黨員干部發揮帶頭作用,在志愿團隊組建、村內衛生監督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實施效果可以看出,村莊環境大幅度改善,“垃圾圍村”現象日漸減少,鄉鎮面貌煥然一新。
5 進一步解決“垃圾圍村”問題的策略
5.1 加強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
多數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環境惡化的危害程度了解不夠細致、全面,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因此,做好環保宣傳工作極為重要。可采用廣播、宣傳手冊、電視新聞等手段,強化村民對環境污染的危機意識,提升村民協同治理環境污染的參與度。通過宣傳改變村民的觀念,是相關政策、制度及具體措施施行的前提條件。
5.2 提升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培育融入機制
諸多環境問題都是由經濟問題帶來的,為了發展經濟而舍棄環境。因此,可以從經濟利益角度著手,通過利益的誘導讓人們注重垃圾分類。這就需要社會多組織參與,政府要加強政策制度的制定,給予企業足夠的支持,讓垃圾分類這個行業“有利可圖”,只有如此,才會有更多組織參與進來。此外,可以通過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的手段,匯集各個利益主體,形成利益合力,運用市場規則讓垃圾分類成為各方的共同體,加強各方的責任感,增進各方的互動性。
5.3 建立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模式
當前城市垃圾處理體系已相當成熟,農村與之相比相差甚遠,所以必須優化農村垃圾處理方案。政府要提高農村垃圾處理的戰略地位,并且構建制度體系,保證每一項舉措都能適應農村環境現狀,確立“收集、轉運、處理”的基本操作流程,做好管理分級,明確權限范圍。此外,要秉承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明確哪些垃圾是可循環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能循環利用的,哪些垃圾具有危害性、哪些垃圾沒有危害性等。
6 結語
農村垃圾處理能否取得良好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參與度。因此,要勇于引進市場管理機制,發揮政府的領頭作用,提高社會化機制的戰略地位,這是增進社會參與度的前提和支撐性條件。可以通過構建網絡平臺,讓政府、企業及社會機構等緊密聯系,將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形成一個體系,做到源頭分類、分類收運、分類處置,保證垃圾回收率及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4]。
參考文獻
[1]錢易.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逄磊,倪桂材,閆光緒.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及污染綜合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動態,2004(2):15-16.
[3]臧文超.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現狀與管理問題[J].環境保護,1998(8):41-43.
[4]溫志良,溫琰茂,吳小鋒.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06(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