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伴隨著我國進入老齡社會腳步的加快,老齡人口越來越多,社會中暴露出來的老齡問題也越發明顯。本文通過調查山西省S高校社區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情況,了解到離退休教師群體社會參與的具體內容、優勢等,說明高校離退休教師的參與意義,以促進更多的高校離退休教師進行有益的社會參與活動。
關鍵詞:老齡社會;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09-03
隨著經濟社會的大力發展,盡管存在地區差異,但是我國各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左右先后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6.1%;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1.44億,超過我國人口總數的10%。①以上數據表明,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常態。
本文以山西省S高校社區離退休教師繼續參與相關工作方面的內容為例,突出高知老人所具備的參與社會活動的優勢,同時也通過研究離退休教師參與方面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對策,真正使高校離退休教師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倡導的實現。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方法介紹
(一)概念界定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老年人社會參與概念尚無統一的界定。廣義的理解是,老年人無論通過何種形式保持與社會的聯系,都屬于社會參與活動[1]。也有學者將老年人社會參與界定為“參與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通過社會勞動或社會活動的形式,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行為模式”[2]。還有研究者指出,“社會參與的指向是社會,所強調的是‘老年人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參與社會”[3]。至于社會參與的內容,一般認為主要包括政治活動參與、經濟活動參與、文化活動參與以及社區參與等。本文綜合研究已知的觀點及本研究的需要,將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界定為達到現行離退休政策中年齡規定的教師基于自身興趣愛好、愿望,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活動的過程,根據現代社會高校的職能將參與內容細化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活動。
(二)研究方法
以問卷調查研究為主,以個案訪談為輔,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進行研究。在研究準備階段,筆者查閱了相關的中文文獻,主要了解現階段國內研究的基本結論,為研究框架的設計,尤其是問卷指標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調查過程中,和山西省S高校社區取得聯系,獲得了居住在S大學社區內的已退休教師名單,運用分層抽樣方法從居住在S大學社區內的已退休教師不同年齡段中抽取20%作為樣本,層間按不等比例原則抽樣,層內利用隨機數表依據簡單隨機抽樣原則抽樣,保證樣本隨機性;同時輔之以個案訪談,通過針對典型個案的研究,盡可能客觀全面地了解山西省S大學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情況,在處理數據過程中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結合,真實反映樣本數據,以便更好地推廣到總體。
二、山西省S高校社區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情況
(一)調查樣本的情況介紹
據了解,截至2016年5月底,山西省S高校共有1 167名離退休職工,包括擁有專業技術的教師、行政管理人員、附屬機構離退休人員及離退休工人等。受調查情況所限,本文所要調查的對象只包括離退休的專業技術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
本次共抽取140名S大學離退休教師作為樣本,樣本具體情況如圖1、圖2、表1。其中抽取男教師82人,女教師58人,分別占總人數的58.6%、41.4%。在退休教師中,不同年齡段教師抽樣遵循分層抽樣中層內不等比抽樣原則進行抽樣,60歲及以下、60-69歲、70-79歲、80歲及以上層內分別抽取10人、48人、58人、24人,分別占樣本規模的7.1%、34.3%、41.4%、17.2%。在樣本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為2.9%,高中占比為3.6%,大學專科占比為14.3%,大學本科占比為70.0%,碩士及以上占比為9.2%,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離退休教師達到近80%。樣本的性別、年齡段、學歷構成比例與山西省S大學離退休教師總體構成基本一致,因此具有從樣本推廣到總體的可行性。
[\&頻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積百分比\&有
效\&初中及以下\&4\&2.9\&2.9\&2.9\&高中\&5\&3.6\&3.6\&6.5\&大學專科\&20\&14.3\&14.3\&20.8\&大學本科\&98\&70.0\&70.0\&90.8\&碩士及以上\&13\&9.2\&9.2\&100.0\&合計\&140\&100.0\&100.0\&\&][表1 樣本中不同學歷人數比例]
(二)S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具體情況
1.專業不同,參與方式有別。受到原專業的限制,不同的離退休教師存在不同的社會參與方式。文科類專業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多集中在繼續相關專業研究及課堂教學方面,而理科類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多樣。
2.崗位不同,參與內容差異明顯。退休前工作性質的區別,對離退休教師離退休后的社會參與內容產生一定的影響。原進行課堂教學及專業研究的教師退休后更多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延續離退休前的工作狀態;而原有行政工作經歷的教師離退休后更多地投入到社區建設、社團組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工作優勢和長處。
3.年齡段不同,參與目的多樣。S高校離退休教師年齡跨度大,從55周歲到100周歲之間都有涉及。通過調查、訪談發現,中低齡教師中大部分都有意愿進行社會參與,高齡教師受到身體、家庭等方面的限制,參與意愿降低。70歲以下的離退休教師參與目的多是干自己感興趣的事、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70歲—80歲之間的離退休教師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強烈,更多地把參與看作是一種責任、義務,積極參與其中;80歲以上的離退休教師參與意愿下降,但是進行社會參與的教師主要是為了實現余熱,也期望得到重視和尊重,打破社會上“老人無用論”“老人是包袱”等思想。
(三)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優勢
根據調查及訪談,通過對定性及定量資料的分析,山西省S高校社區的離退休教師群體不同于普通老年人群體,社會參與內容有其獨特性,并具有一定的優勢。
1.參與內容獨特。高校離退休教師群體,是老年人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生活在高校社區內,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更多地受到中青年時期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和高校氛圍的熏陶,他們主要圍繞教育行業進行參與,包括教學育人的課堂教學活動、科研活動、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他們的社會參與內容與其他老年人群體有所不同。社會參與內容的不同一方面源于離退休教師自身在中青年時期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另一方面源于高校不同于其他企事業單位的獨特職能。
2.參與優勢明顯。自身優勢獨特。S高校離退休教師積極投身到社會參與中,本身也是他們獨特的內外部參與優勢的體現。劉兆征總結了老年人所具備的五大優勢:知識經驗和職能優勢、思想政治素質優勢、人力成本優勢、創造力優勢及心理品質、人格威望優勢[4]。
從離退休教師自身來說,93.5%接受調查的離退休教師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近80%的調查者接受過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這些離退休教師不僅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同時積累了多年的教學科研經驗,知識、經驗的積累相對豐富,擁有較強的學術技能,也擁有高校教育職業的技術技能[5];主要經濟來源是離退休金,大部分在3 000-5 000元以內,享受離退休職工醫療保險等,生活有保障,無經濟壓力;S高校社區離退休教師中低齡教師所占比重大,約為77.5%,身體狀況普遍良好,再加上課堂教學及科學研究是腦力勞動,消耗體力少,大部分離退休教師都愿意參與其中;此外公共課的外語教師因為專業優勢,多在省內S高校附近的三本及民辦高校兼課,社會參與的機會多。高校離退休教師學生多,學生遍及各行各業,有較好的社會資源優勢。
外部優勢明顯。高校離退休教師除了自身優勢,還具有良好的外部優勢。一方面,S高校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根據中央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S大學積極制定落實老干部生活待遇、政治待遇、尊老敬老“網絡化”建設等的工作制度和實施意見,并于每年定期開展體檢,從政策及實際工作入手,關注離退休教師的身體健康狀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學校每年下撥兩萬五千元經費促進離退休教師相關活動和工作的開展,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S高校在山西省內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學校的輻射能力強,社會對S高校的認可度高。另一方面,政府層面上對老齡事業給予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在紀念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全國老齡委主任王勇強調“加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落實力度,著力提高老年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①由此形成了推動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基于S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特殊內容及參與優勢,調查過程中離退休教師表現出了較為強烈的參與意愿,整體參與度較高。
三、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意義
(一)社會參與對于豐富高校離退休教師生活,提高生命質量,實現“老有所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研究生病或有障礙的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情況,認為社會參與(參與正式組織與協會)是健康與生存的一個決定因素[6]。也有研究指出,人的情緒是和社會活動相關聯的。一個人參加了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或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某些貢獻,他就會獲得滿足感、榮譽感,感到生活充實,就會有積極的、振奮的精神[7]。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積極進行社會參與的離退休教師自評身體狀況普遍較好,從一個側面表明身體健康狀況不僅影響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參與活動的推進;同時有強烈參與意愿并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中的離退休教師,對目前的退休生活感到充實、比較滿意,因為種種原因較少進行社會參與的離退休教師則會在一定程度上覺得孤獨無聊。
高校離退休教師進行社會參與,一方面是想為社會繼續做貢獻,發揮自己的余熱,與此同時,對自己的身體及精神面貌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此外,積極參與社會各項活動,與他人保持較為密切的社會互動,有助于離退休教師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實現其自我價值。
(二)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有助于高校教育的發展及品牌優勢的建立
高校離退休教師進行社會參與活動不僅對教師自身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學校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高校離退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繼續科學研究,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自身豐厚的知識、能力積累繼續為學校教育貢獻力量,培養優秀學子。另一方面時間和精力的充裕推動離退休教師在自己感興趣或深入鉆研的領域做出更多的成績,推動高校研究的深入和不斷完善;高校離退休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教育指導委員會、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學校組織機構中,發揮傳幫帶作用,在為學校培養青年教師人才、提升學生理想信念方面貢獻力量。此外,離退休教師積極的社會參與可以通過借助高校平臺得以實現,通過參與也體現并提升了學校的品牌優勢,使學校具有更加強大的輻射力。
現已80多歲的歷史學系老教授靳生禾,從20世紀90年代初離而不休,一方面出版了一些以山西省史地問題為中心的專著和論文集,為山西省委產業轉型、建設歷史文化強省的戰略助力;另一方面從1992年起奔赴古戰場,22年實地考察苦心鉆研,共完成了9部學術專著、65篇學術論文、32篇雜文;先后發現了東周古雁門關遺址、高平戰國長平之戰遺址、黎城臺壁之戰遺址、稷山玉璧之戰遺址等,一再填補著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科的空白,被譽為“中國歷史軍事地理研究第一人”。靳老師對我們說:“前年我專門跑到陜北高山上去考察,今年我參與學界活動撰寫了《昭君出塞路線考辨》、雜文《要敬畏歷史敬畏使命》。我喜歡這個專業,喜歡做這樣的研究,我會一直研究下去。”
(三)高校離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滿足社會的需求,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老年人參與社會既是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又是社會對老年人的需要[8]。現階段,我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全社會都在全面開發老年人口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和平臺讓老年人回歸社會,發揮其技能、經驗和智慧,以“所為”來改善“所養”。作為高校離退休教師,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積累,而且經濟狀況較于其他老年群體有保障,再加上高校提供的參與平臺,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以“所為”支撐“所養”,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調查中遇到一位計算機方面的教授,他給我們介紹道“我雖然是學計算機出身的,但是本身比較喜歡哲學,尤其是佛教方面的內容和知識。我退休后受省里的委托,就承擔了部分五臺山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那會兒每天就是查找五臺山的相關資料,和各方面進行聯系確認,對各種資料進行匯總整理、資料后期的排版,最后五臺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成功,我還是挺高興的,感覺不僅為咱們學校,也為咱們省里面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四、結語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隨著時間推移,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所占比重也隨之增大。高校離退休教師作為高知老人,無論是在生活閱歷、工作經驗上都比年輕人更加豐富。作為高校離退休教師群體,他們都有較高的學歷,生活、醫療方面都有所保障,然而,社區、學校在社會參與方面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現有的社會性活動明顯無法滿足離退休教師的需求,因此這一群體自然期望獲得社會參與方面的內在滿足感。他們比其他群體更期望獲得認可,更期望參與社會活動,發揮自己豐富的知識、生活閱歷所長,實現晚年人生的更高價值。如何滿足高校離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需求,使其真正發揮知識性老人的積極作用,需要政府、社區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形成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社會機制,一起構筑“人人參與”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胡文琦,裴曉梅.生產性老齡化背景下“老年精英”社會參與的實證研究——以北京市離退休老干部為例[J].老齡科學研究,2014,2(2).
[2]張愷悌,姚遠,郭平,王莉莉.中國城鄉老年人社會活動和精神心理狀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劉頌.積極老齡化框架下老年社會參與的難點及對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4).
[4]劉兆征.充分認識和發揮老年人的優勢[J].工作研究,2010(9).
[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民生問題:衡量社會幸福的11個指標[M].洪漫,劉美辰,何衛寧,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6]位秀平,吳瑞君.中國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對死亡風險的影響[J].南方人口,2015,2(30).
[7]施祖美.老齡事業與創新社會管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李韌.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意義[J].學術探索,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