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日益普及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人們接收信息的能力。新媒體廣泛地滲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給傳統電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傳統電視也逐漸暴露出其速度慢、局限性等弊端。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傳統電視的可持續發展,是電視從業人員所必須關注的。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傳統電視的困境,研究了傳統電視如何發展、如何破局,并提出了有效對策。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媒體;傳統電視;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02
從廣義上講,媒體融合是指這樣一種普遍趨勢,即以前分開的媒體,電信和信息技術部門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媒體行業的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1]。融合的特征是互聯網的興起,信息的數字化和媒體平臺之間邊界的消失,融合改變了傳統電視所處的社會經濟領域[2]。以傳統電視為例,在20世紀,電視作為提供消費者日常生活調劑的主要工具,迅速確立了自己作為當代文化的支柱的地位。在一段時間內,電視取代了所有其他文化形式成為信息傳播通向觀眾的主要門戶,是一種全方位的媒體,包含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興起,對于傳統電視而言,“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參與文化的一種形式,既代表著巨大的挑戰,也具有使用新平臺和內容滿足新消費者需求的可能性。
一、傳統電視的困境
在世界范圍內,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加。截至2018年11月,流行的社交網絡Facebook擁有超過14億活躍用戶,其中75%來自美國。在任何一天中,這14億人中有50%以上登錄到Facebook。在我國,微博平均日活躍用戶數為2.16億,抖音月平均用戶活動5.12億[3]。與之相對,我國電視收視率日益下滑,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電視(電視劇)收視率最高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僅為1.216%。而在1990年播出的《渴望》,當時的收視率為90.124%;1998年播出的《還珠格格》,當時的收視率為54.175%,大結局時收視率為65.256%[4]。除收視率以外,當今傳統電視還呈現出以下問題。
(一)技術水準較低
相比起新媒體由觀眾接管以使生活帶到內容中,并通過小說,游戲和脫口秀來創造有意義的共建關系,傳統電視的傳播主體不夠多元化。具體表現在傳統電視傳播渠道單一,僅限各級電視臺;傳統電視不具備互動性,觀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傳統電視無法在第一時間傳播信息,信息滯后嚴重。
(二)時代性不強
傳統電視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缺乏時代性。表現為大量的同質化節目,使得電視節目的多樣化特征被削弱,人們出現審美疲勞,而這也是傳統電視所面臨的問題之一。相比起傳統電視節目的“四面楚歌”,依托于網絡環境的新媒體,不僅擁有龐大的觀眾基礎、開發的播放平臺,并且在制作的過程中,能夠最快速度獲取到觀眾反饋。因此,新媒體才能在一眾電視節目中,異軍突起、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網絡世界的狂歡。
(三)受新媒體沖擊較大
移動終端開啟了全新的網絡時代,讓媒體市場進一步分散,而分散意味著傳統電視的觀眾減少。仔細分析傳統電視的受眾,不難看出,至少在受眾對象上,傳統電視的受眾從早前的全年齡段覆蓋轉變到現在的受眾范圍狹窄。
“貓眼專業版”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傳統電視和新媒體主要的受眾年齡段的分布上,傳統電視的受眾的年齡偏大,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新媒體的受眾集中在11—49歲之間,特別是20—29歲以及30—39歲兩個年齡段,受眾比例十分接近。這都是由于傳統電視信息覆蓋不夠廣泛,使得受眾狹窄所致,無法占據更多的受眾群體。
二、傳統電視的破局
(一)資源整合,深耕陣地
新時期,觀眾都是利用碎片時間觀看節目,從而放松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因此,觀眾的參與形式大致包括獲取信息、反饋意見、互動交流、參與制作、自我創作五個方面。新媒體的受眾參與度無論是在形式、數量還是效果等方面,都比傳統電視更具優勢。但是,傳統電視媒體擁有龐大且豐富的資源,并且,傳統電視在權威性方面,仍然占據主動地位,這也為傳統電視的破局提供了必要的“武器”。具體來說,傳統電視可充分運用自身權威優勢,在新聞資訊的真實性、時效性和重大程度等方面,成為傳統電視和新媒體抗衡的利器。
(二)內容為王,形式創新
不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以內容為王。內容是根本,融合是必要。有鑒于此,新時期,傳統電視要打破僵局,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些標簽必須撕掉。比如形式套路化。與新媒體相比較,傳統電視在節目制作上,既是“賣點”也是“桎梏”,特別是在同質化的現象下,如何實現傳統電視節目內容的創新與整合,才是傳統電視的當下玩法。具體來說,傳統電視在制作時要增強故事、提高制作、著力出圈,不僅要在環節、內容、形式上進行創新,在各種環節中也要創新。例如,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將中國文化融入節目制作是新媒體背景下節目內容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如何控制教育娛樂的比重需要深入思考。在傳統電視的后續發展中,可以從京劇到小輪車,從圍棋到COSPLAY,從侗族大歌到森林消防,從各個方面實現節目創新,以一種全新文化與流行文化碰撞破壁,推開傳統電視的新邊界。
(三)多元手法,勇往直前
研究分析可以確定,受眾的“年齡”對傳統電視的生存具有影響。大多數年輕人使用數字設備,因此與上一代人相比,他們在網上花費的時間更多。大多數年輕人都處于某種形式的工作中,因此更加忙碌,寧愿使用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來訪問在線信息,而不是觀看傳統電視。移動平臺的去技能化視頻制作與傳播,也讓短視頻有了燎原之勢。也因此,許多廣告商正轉向數字空間來宣傳其產品和服務,這對傳統媒體的盈利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果不解決商業策略,傳統電視的收入將繼續下降。因此,有必要利用新媒體實現電視媒體融合。具體來說,時長不是界定短視頻的依據,服務與受眾本位的內容才是。媒體與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新技術的出現對媒體行業產生直接影響,技術被視為媒體的驅動力。以互聯網作為數字時代的主要平臺,各種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傳統電視的破局提供了更多選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傳統電視如果裹足不前,勢必只能陷入新媒體所建造的“包圍圈”中。反之,如果傳統電視能夠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弊端,面對新時期、新技術的挑戰,能夠抓住機遇,通過對外發揮傳統電視的權威優勢、對內進行節目內容創新與整合以及利用新媒體實現電視媒體融合的有效策略,多管齊下,未必不能“撕開包圍”“打破僵局”,在新時期實現傳統電視可持續發展,讓傳統電視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煥發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許婧.2018年度中國電視藝術發展研究報告[C].2018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2019.
[2]侯雅欣,等.VR技術在我國電視紀錄片中的應用及發展模式探析[C].荊楚學術,2018年5月(總第十九期),2018.
[3]丁波.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C].第三十二屆中國(天津)2018IT、網絡、信息技術、電子、儀器儀表創新學術會議論文集,2018.
[4]許婧.2017年度中國電視藝術發展研究報告[C].2018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2018.
收稿日期:2020-3-13
作者簡介:凃曉嵐(1983—),女,湖北武漢人,初級記者,本科,主要從事責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