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娟
【內容摘要】《散步》是我國當代作家莫懷戚于1985年所創作的一篇短篇散文,它收錄于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中,是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經典的當代散文。在教學中,它還承擔著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作用。本文中希望結合多層次審美探究這篇雋永細膩的美文,深入探究作者莫懷戚所描述刻畫的審美意境世界,以期待達到審美教育目的。
【關鍵詞】審美教育?審美意趣?初中語文?當代散文?賞析?共鳴
審美教育是培養中小學生心靈健康發展與核心素養的最重要教育內容。在初中,審美教育主要基于學生審美情趣與人格養成兩大方面展開,在陶冶學生精神,優化教育內涵的過程中教師希望成為學生的領路人,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重細節把握,隨時關注學生人格發展變化,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性品性。在教學中,散文無疑是一劑良藥,因為它所為學生帶來的美好感受是與生俱來的,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趣的同時,它也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它可謂是初中階段提升學生審美學習能力的最重要手段。莫懷戚的《散步》屬于抒情散文,它主要通過走大路還是走小路這件事上來表現一家人的溫馨與幸福,同時也希望基于此讓讀者體會到三代人之間唯美默契的愛與親情。在散文中,處處散發著華麗優美辭藻的純真情感,是培養初中生審美意識與情趣的絕佳美文。
一、《散步》的審美內涵概述
莫懷戚的《散步》是秀美且雋永.的、蘊藏了豐富情感與意識內涵的精美散文,對于讀者而言它就是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一根充滿溫馨之光的燭、一口悠久醇香的酒。它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好品德,在閱讀這篇散文時,讀者的心靈也會跟隨者作者優美的文字不停涌動,在親情、生命與人性等多個方面受到至純至美的熏陶。
在《散步》中,一家三代人散布于初春田野上,他們之間雖然產生了分歧,但這分歧溫馨且美妙,體現的是親情的純粹,表達的是一種責任和生命的傳承。就與其它當代散文一樣,《散步》是具有散文特色的,也是具備相當高的審美教育價值的。首先,《散步》是具有詩性美的,當代散文中所具有的詩性特質它也具備,而且通過情感支配與變化也支配了人物、景色與事物的刻畫與描寫,處處體現出了溫馨的情感色彩內涵,正如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文章所表現的是親情、責任與生命主題。在春天充滿生命與希望氣息的田野上,這種親情轉化為一種哲理美,而哲理美所追求的正是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對生命的深度思考。莫懷戚就希望在這種哲理中再次注人親人之間無限的情感。最后,這些情感也都體現在語言上,再次呈現一種語言美。萬變歸宗,實際上現代散文的優美之處還應該歸結于語言本身,詩意的語言是《散文》全篇的精華之處,它具有音樂性、透明性,為讀者所帶來的是一種干凈的、純粹的感覺,是一種盡善盡美的體驗。所以說,《散步》中的語言永遠是流動且具有韻律的。
二、基于文本閱讀的《散步》審美教學要,點分析
通讀全篇,就會發現《散步》這篇散文中所傳遞的美是細膩、清新、樸實、深沉、溫馨、和諧、含蓄且醇厚的。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這些要點將《散步》剖析分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散文中的處處美好與精心設計之處,進而達成一種對審美意趣與審美情緒的有效培養。下文就結合這些要點展開教學分析。
1細膩清新的圖畫之美
《散步》的場景是初春時南方的田野上,這里視野明朗且開闊,有的是“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散文中簡簡單單幾句唯美的景物描寫是細膩且清新的,為讀者描摹了一幅色彩艷麗、景色開闊但淳樸的早春景象。這種清新明媚之美是作者傳達給讀者的,教師要將這些再次傳遞給學生,首先帶領學生走人情境,真正感受《散步》中初春田野上的美好氣息。為了合理調配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以為學生穿插早春的圖畫和美妙的音樂帶領大家一起朗讀,首先讓學生能夠沉浸于這種清新細膩的情緒表達中,一起人境人情。這部分可以被視為教學重要的導人環節,目的在于為學生帶來一種學習中的沉浸感與美好享受。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就要求學生跟隨著音樂與優美的圖畫放緩語氣,邊思考、邊誦讀,自然而然感受這種審美的熏陶,形成一股潛移默化的情感力量,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
2.樸實深沉的親情之美
在誦讀散文,通過景物描寫代入主題后,教師就要升華教學內容,將學生從美好的早春圖中代人到圖畫中一家三代的情感情緒變化中,感受三代人之間樸實深沉的親情之美。
在文章中就寫到了母親像小時候的“我”一樣聽話,兒子也習慣聽從“我”的話。這一句就表現了三代人之間情感上的連接,母親明理、兒子孝順懂事。而寫到妻子在外面總是聽“我”的時,教師要特別強調“在外面”這一限制語,它用得非常好,因為它的引申義就在于“在家里‘我可能總是聽她的。”一語雙關中凸顯了“我”和妻子之間情感的親密、默契與和諧,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妻子是賢惠且聰明的。在這一段落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散文,讓學生更進一步的走進一家人的內心世界,充分感受“我”、母親和妻子之間不同的情緒變化。在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反復誦讀,深度了解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情感,讓他們有機會自主探究散文中文字中的美好,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度感受《散步》散文之美。
3.和諧、含蓄、醇厚的人情之美《散步》文章一開篇就描寫了“我們”一家人去散步的決定。母親不愿意出來,因為她的身體不好,走遠了會累。教師要引領學生深人學習研究這一段落,了解母親和“我”的不同心境。特別是“我”所說的“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這種人情之美,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一個小型的辯論場景,簡單討論一下母親是否應該聽“我”的話出來走走。學生的討論非常激烈,有些學生認為母親年歲大了,不出來散步也無妨,有些學生則認為散步出來走走,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也未嘗不可。而在教師的文章解讀中,學生們也感受到了“我”對于母親的敬愛之情和母親對兒子的尊重與愛。教師要將這種家庭融洽、祥和的氛圍傳遞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深度感受到這種含蓄、醇厚的人情美。
在文章中,兒子背起了年邁且瘦弱的母親,妻子則背起了幼小的孩子。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劃出這一“背”字,實際上它又是散文中一語雙關的代表,它表示“我”和妻子承擔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同舟共濟,證架起了老少兩代人之間的親情橋梁。這種愛更像是一種使命,它讓“我”和妻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這種散文中所淡淡散發出的反哺之情和舔犢之2情令人十分動容。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這種細膩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相互之間的信賴與攜手共進的決心,認真品讀這一人情之美”。
總結
《散步》這篇散文非常普通,但是其中所傳遞的審美意趣卻十分豐富,教師在審美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這種母子情和夫妻情精確表達出來,通過結合文章與各種教學手法來讓學生充分體驗、認知、理解其中的處處美好,進而有所收獲。整篇散文的情緒傳遞是含蓄且飽滿的,它對于中學生的審美意趣培養非常到位,是初中階段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注釋】
①張放、具春林.傳統文化的詩意書寫——細讀莫懷戚《散步》【J】.名作欣賞,2012(17):115-116.
②余修福、鄧娟.初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以莫懷戚《散步》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5):230-231.
③唐靜.運用情境進行現當代散文閱讀教學——以莫懷戚《散步》為例【J】.新課程導學,2013(34):85.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