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浩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銅井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些耳熟能詳的新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早已深入人心。經常外出聽課的教師往往能與符合這些理念的“課”不期而遇。而略顯遺憾的是,當回到我們數學常態課時,這些理念卻很難實施。究其原因,不僅在于教師個體間的差異,還在于課程改革理念對我們的要求:不僅要轉變聽課的理念、上課的理念,還要轉變備課的理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在實際教學中,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后,很多教師不知道應該將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放在何種地位,也不清楚教學設計應以何種形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理念在呼喚滿足學生需要的、為學而教的教學設計[1]。
“課堂的結構應該是網狀的,而不是線性的。”[2]近幾年的課堂教學,讓筆者真切地領略到數學課堂的網狀特征。一節優秀的教學設計,肯定是一個既具有彈性又不缺少張力的設計,是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探究并且有效解決問題的開放性設計。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整數”時,教師出示例題,學生很容易就列出算式。如果教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那么學生依據已有知識、經驗,也許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但如果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那么學生一定會像預設的那樣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方式嗎?很明顯,這是不能肯定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學生有可能會想到這幾種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從這些“樹枝”中延展出來,讓學生將自己的方法呈現出來,不用關注呈現的先后次序,而應關注學生能否呈現自己的思考痕跡。
例如,筆者對“分數乘整數”(例1 探究計算方法部分)的網狀設計如下。
其次,筆者讓學生嘗試計算,并觀察計算過程。然后小組討論并將計算方法在全班匯報。學生討論結果如下。

筆者對學生精彩的思考給予高度贊揚。
再次,筆者追問學生:對于這些方法,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預設如下。
方法一:不具有普遍性,不是所有的分數都可以化成小數。(舉例說明)
方法二:不夠簡潔,寫起來又多又累。(舉例說明)
方法三:適用于所有情況,將算例表達得很清楚。(學生深刻領悟算理)
初彭齡為官之前,族內無人出任省級以上官員。雍正年間,祖父初元方,歷任河南泌陽、靈寶、登封、夏邑,四川珙縣、內江、遂寧、富順、宜賓縣知縣[1]927,初元方兄初元美,字在中,號蘊亭,相繼任福建連城、邵武、長汀、南平縣知縣[1]924。其他同族無人做官。
最后,筆者進行了總結。從實踐角度來看,學生的狀態從沉悶枯燥的計算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學習。
從線性轉變為網狀的課堂結構,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沒有線性設計,相反,網狀結構應該是由許多個線性問題組合而成的。任何一種算法的本源都是線性的,而學生思維的痕跡、比較、問題則應是網狀的。教師只有從線性的設計中走出來,才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歷程。
“學生的思維就像大海一樣廣袤無垠”,筆者認為,這句話很有哲理。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學生自身所具有的潛能無法評估,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多種多樣;其次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最后我們需要適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3]。
從“巧妙”的線性設計中走出來,從“以師為本”走向“以生為本”,邁向信任、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是現在大多數教師走出開放型課堂的困惑的一級級臺階。
“思維就像大海一樣廣袤無垠”,我們需要真切地認識并利用好這一點[4]。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基礎,能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潛在動力。要想使課堂呈現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狀態,教師就要放手給予學生交流的平臺。
數學是一門嚴謹性極強的學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環節緊密聯系。在大多數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會存在這種情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一個接一個瑣碎細小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被限制住了。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瑣碎的、“一環接一環”“特定的”設計中走出來,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緊抓數學核心知識。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提煉核心問題,要提出“一石能激起千層浪”“一語可驚醒夢中人”的問題。
例如,在學生展示多種方法以后,教師提出核心問題:“觀察黑板上的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或許會走一些彎路。但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獲得比算理還重要的數學活動經驗。
核心的問題才能反映數學的本質。因此,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要直面核心,要能抓住本質問題。
學生的思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會碰撞出火花。學生的思維只有碰撞后才能有對比,有對比他們才會有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整數”時,在學生多樣化的思維呈現后,教師追問:“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呢?”有了比較,學生就會從心底產生對普遍性算法的強烈需求。這個問題一拋出,不僅僅是教師問,更是學生內心的追問。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體會到轉化成加法、化小數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用最普遍的算法:分子乘整數,分母不變。這種方法,不是書上寫的,也不是教師強行灌輸的,而是學生思維碰撞產生火花后形成的價值認同。
綜上所述,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留下探索的痕跡。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究,在這期間有交流討論,有思維碰撞。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的深刻經歷,學生才會獲得有價值的認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為學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