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輝
(浙江省余姚市陸埠鎮第二小學,浙江余姚 315400)
“體育特色項目”“特色學校”是不同的認定范疇,但名稱中又同時突出“特色”兩個字。何為特色?依其本意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色彩、風格。特色學校是指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獨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優質的辦學風格[1]。特色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學校體育運動不僅是為了使青少年擁有健康的體魄,還是培養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徑。抓好特色項目,以此為突破口促進體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體育項目建設,形成學校體育特色,挖掘項目內涵,從而推進特色學校的創建,這是發展體育特色項目的有效策略。筆者所在的學校以“花式跳繩”為抓手,近幾年內,在體育特色項目引領特色學校創建,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體育項目有很多,其中,傳統的體育項目有田徑、籃球、足球、排球、體操、武術等。筆者認為,體育特色項目的創建,除了針對傳統體育特色項目外,還可以在傳統的體育項目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在武術項目中開創武術操、功夫扇,在健美操中開創啦啦操、校園集體舞、街舞等;也可以將已有的但是目前還沒有引入體育教學或新形成的體育項目作為體育特色項目,如健身球、瑜伽、輪滑等[2]。那么,在眾多可選擇的項目中,怎么來確定體育特色項目呢?筆者認為,首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全員性。每位學生至少要參加過1次體育競賽,這將成為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重大改革方向。學校要搭建好不同程度學生都能參與活動的平臺,促進全員發展。少數特長生參與的項目,以社團形式存在更合適。二是受益性。選取的項目不僅要能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還要考慮學生能否在運動中領會到項目的精神,促進自我心理的發展。三是可持續發展性。一項體育項目除了發展好內涵外,能否拓展、豐富它的外延,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次,結合學校的場地、師資、資金、校園文化等因素,便可選擇、確定合適的項目。
以我校開展的跳繩運動為例,場地、器材、資金要求不高,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入門門檻低。普通跳繩演變出來的“花式跳繩”融合武術、舞蹈、音樂、體操等元素,在動作設計方面更強調娛樂、休閑、健身效果,也賦予了這項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非常適合選做學校的體育特色項目。
要想使該項目引領學校的發展方向,首先必須把它打造成學校的“拳頭”項目。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第一資源,也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一位教師就是一個角色。學校確定的項目不一定是學校體育教師的特長,如我校的“花式跳繩”也是“零起步”,但可以通過外出培訓、請師授業、自學提高等途徑提高自身素質。其中的關鍵是學校要重視,要激發指導教師的興趣和項目認同感,發揮好教師的主觀能動性[3]。幾年來,我校已組織十余人次參加寧波市級以上跳繩專題培訓;主管教練赴上海參加國家級培訓,赴廣州參與、觀摩全國跳繩聯賽總決賽,提高了自身的指導能力。我校現有二級跳繩社會指導員3 名,全國跳繩中級教練員4 名,全國跳繩中級裁判員4 名,滿足“花樣跳繩”教學和訓練的需要。
此外,校方還要做到以下兩個保證。一是時間保證。我校從項目確定開始,每班每周設置了一節跳繩課,教授跳繩運動的基本動作、基本要領。大課間采取“一繩到底”的組織模式,人手一繩。整個大課間由“繩操”“個人基本花樣”“一分鐘競速”“一帶一”“交互繩”“集體長繩”六部分構成,保證了學生練習的時間。二是組建社團,梯隊建設要保證。我校組建了低、中、高三個年級社團,低年級重在進行正確動作練習、體驗繩感,初涉“花樣跳繩”基本動作;中年級重點練習“花樣跳繩”動作;高年級組建表演隊,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與表演。
我校自項目正式實施開始,不到兩年時間,“花式跳繩”隊就登上了表演的舞臺,競速跳繩隊就進入了全國比賽賽場。近兩年時間內,我校跳繩隊參加的各類表演超過30 場,取得全國冠軍21 個,榮獲“余姚市體育特色(花樣跳繩)項目學校”稱號,被寧波市體育局、教育局聯合命名為“寧波市非奧運項目訓練基地”。“花式跳繩”項目成了我校的“拳頭”項目,在方向引領上有了地位,有了“發言權”。
學校特色與特色學校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校特色可以在不長的時間里得以形成,而特色學校需要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時間積淀[4]。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挖掘體育特色項目內涵,總結提煉出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或一種育人理念,整體推動學校工作,建立學校特色和特色學校兩者之間的聯系。
筆者所在的學校,通過幾年實踐教學與不斷的調整,提出“踏繩啟程,載德遠行”的辦學理念,把跳繩運動與育德、育人相結合。借用《莊子·至樂》所云,結合學校特色項目,提出了“褚(布袋子)小者不懷大,綆(繩子)短者不汲深”的校訓,教育學子胸襟開闊成大事,能力充足擔大任[5]。我校將從跳繩運動中提煉的“快樂、堅韌、協作、包容”作為校風。其中,“快樂”是良性的心境與人生追求;“堅韌”是良好的性格品質,即在遭遇身體及精神困難、壓力時,堅持而不放棄的忍受力;“協作”是一種正能量的工作方式,即通過協作把個人的力量凝結成集體的力量,整體成就高于個別努力的總和;“包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包容就是和諧,就是與萬物同生長,就是更寬大的心胸。圍繞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我校明確了“會學習、會玩耍、會交往、會感恩”的學生培養目標,以“繩文化”元素為主,設計布置了校園文化[6]。據此,我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做到了有的放矢。
如果體育項目只停留在體育層面,特色學校建設到了一定高度后就會遇到瓶頸,如演出有了,競技成績也有了,該項目還能往哪個方面發展?提煉了學校特色項目運動的精神,確定了本校的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和學生培養目標,那么如何抓落實呢?筆者認為,落腳點在構建課程上。
根據體育運動組織比賽是學校慣用的建設方法。我校已經走過這一初級建設階段,正在嘗試將跳繩比賽打造為“繩藝節”,包括“繩王爭霸賽”“節徽設計比賽”“我與繩子的故事”征文賽、拔河比賽、“親子”繩藝作品賽等內容,以豐富跳繩課程內容[7]。
我校還以“跳繩課程”為切入口,從繩子的本體——“鍛煉之繩”入手,在抓好“花式跳繩”“競技跳繩”的同時,構建“五繩課程”,即從“以繩健體的本體作用顯著”“以繩育德的媒體作用功能顯現”“以繩增智的主體作用效果顯耀”“以繩怡心的導體作用效能顯示”“以繩審美的載體作用顯立”五個方面來夯實“繩韻”,最終實現“體育之繩”向“德育之繩”“智育之繩”“美育之繩”和“心育之繩”的轉變(見圖1)。

圖1 陸埠鎮第二小學“五繩”課程體系構建圖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在2013年1月由五所村級小學合并,異地遷入其他學校在老校址上建設起來的,校園文化“多元”或者說“一窮二白”。經過近七年的實踐與探索,特色學校的特質逐漸顯現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體育特色“花樣跳繩”項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載體作用。我校建設實踐證明,通過打造體育特色項目,挖掘項目內涵,引領學校全面發展,不失為一條創建特色學校的有效途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