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基層黨務工作者如何切實引領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如何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上有創新做實功求實效,是一項值得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基層黨務工作者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工作能力,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應用工作實踐,才能推動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向前向好發展。
關鍵詞:基層黨建;黨務工作;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于基層黨建工作者來說,關鍵是要將黨建工作與時代相結合,適應新形勢,滿足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參觀完《復興之路》的展覽后,說過這樣一段話:中華民族的昨天可謂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可謂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謂是“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三句話既深刻寫照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也同樣映射了我們黨走過的風雨歷程。在革命戰爭年代,“支部建在連隊上”是我們黨的斗爭力量不斷壯大的基本經驗。那個時候,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主要表現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不怕困難、努力奮斗、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上。在改革發展的今天,如何切實引領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新時代擺在我們每一名基層黨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基層黨務工作者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工作能力,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應用工作實踐,才能推動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向前向好發展。
一、找準自身定位,提升工作本領
一是初心不改,提高站位。要始終牢記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定力。緊跟時代步伐,提升思想認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主動學習新理論、尋找新方法。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提升履職能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二是身體力行,勇于奉獻。黨員、群眾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根基和力量,黨務工作者要以“實實在在服務黨員、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面對壓力和挑戰,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用行動影響、感染他人。用真心和實際行動為群眾解決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有效地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發揮好基層黨建工作的作用。黨務工作者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政治品格、道德素養、理論功底過關,保證具備扎實的黨建理論和業務功底,用行動影響、感染他人。
二、拓寬工作渠道,加強教育引領
一是堅持學習考核。嚴格落實黨員日常教育管理、“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等組織生活制度。將政治學習與業務工作統籌協調,保障黨員學習時間。在學習內容上,選取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實踐經驗以及時政熱點與大家進行交流討論,讓黨員在組織生活中有所學、有所思,促進黨員理論修養、思想素質的提升,拓寬思路,推動工作創新開展。
二是豐富活動內容。加強組織創新,下沉業務崗位一線,深入了解黨員們的工作狀態,然后利用網絡等載體不定期組織開展豐富的、多形式的線上、線下主題教育學習活動,主題內容可涉及“黨建、各類業務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內容,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能夠更有效激發團隊協作意識和熱情,展示個人風采,提高組織活性,積極開展工作;傾聽內心聲音,及時改進問題,進而促進黨建工作的深入有效展開。
三是運用媒介載體。在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每天面對洶涌的信息,就是一個被動接收器。因此,基層黨務工作的開展要充分考慮、利用“碎片化閱讀”的特點,進行主動出擊。用好的內容去搶占黨員的閱讀空間,將主流價值取向、黨的權威聲音轉發至黨支部群中、朋友圈中,引導支部黨員樹立、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做到在黨言黨、在黨護黨、在黨為黨,始終同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
四是強化組織關懷。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對困難黨員更容易受到組織的慰問關注,而對普通黨員的關心則較少。黨員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會面臨各種困難與壓力。黨務工作者要主動加強與黨員、群眾的聯系溝通,給予其關懷與幫助。做黨員群眾的知心人、引路人。讓“有困難找組織”的內涵不斷深化,切實增強黨員群眾對組織的信賴感與歸屬感。
五是設定目標激勵。借鑒管理心理學中的“目標激勵理論”,組織基層黨支部開展爭創先進基層黨支部、先進黨組織、先鋒模范等帶有一定目標性的主題活動,營造,培養團結干事、合力共事的良好氛圍。對于表現優秀的黨組織和個人,給予肯定與表彰,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同時,對于表現懈怠的黨員,開展談心談話,了解相關情況,鼓勵其奮發進取。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黨務工作者,要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精準服務,不斷創新,勇做新時代黨務工作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參考文獻:
[1]馬劍茹.基層黨務工作者做好干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策略構建[J].智庫時代,2018 (52):89+97.
[2]馮國偉.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企業基層黨務工作[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 (08):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