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 張濤 李佳 康凱 陳嘉利
【摘 要】目的:研究膝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和傳統切開手術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患者85例,按照患者自愿選擇方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患者,觀察組44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使用膝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方法,傳統切開手術治療方法應用與對照組患者,觀察兩組患者一般特征情況(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切口和骨愈合時間),比較兩組患者RASMUSSEN功能及放射學評分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愈合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比較RASMUSSEN放射學評分和功能評分,觀察組患者優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比較近、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情況,觀察組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使用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和愈合時間明顯縮短等優點,且膝關節功能恢復和復位效果均滿足患者要求,因此用其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關節鏡;切口愈合時間;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其主要導致原因約有50%為道路交通事故傷造成。其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臨床癥狀表現不固定,如果患病后不能及時得到治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1-2]。隨著微創外科治療技術在臨床上的不斷發展,脛骨平臺骨折使用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已成為一種新的治療途徑,因其治療骨折具有刀口小、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但各醫院專家專門針對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使用膝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方法的研究報道尚少,為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將患者分為兩組使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其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患者85例。按照患者自愿選擇方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患者,觀察組44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齡(37.33±7.45)歲。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齡(38.57±6.76)歲。本次研究已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已知情同意。骨折類型和一般資料兩組患者間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傳統切開手術治療方法用于對照組患者,手術切口在膝關節前內或膝關節前外側,骨折復位能在直視條件下進行并使骨折平臺關節面平整。骨折修復固定均行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后常規護理和加壓包扎,并給予消炎等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術,標準入路路徑取關節鏡前內或關節鏡前外側,關節腔使用溫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并清除游離體和積血。脛骨平臺關節面骨折的軟骨缺損程度、平臺塌陷程度和移位方向使用關節鏡觀察。根據不同Schatzker類型骨折進行處理。劈裂的骨折予以復位鉗復位,在前交叉韌帶脛骨導向器幫助下定位塌陷的骨折,脛骨骨皮質開窗在塌陷區前下方2cm處,經骨隧道推頂軟骨下骨復位骨折,予人工骨填塞植骨。在關節鏡直視下觀察關節面平整度以及明確骨折復位程度,關節面臺階不得大于2mm,最好達到解剖復位。術后按照要求放置引流管,常規加壓包扎,并給予全面消炎等護理治療。術后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盡早行功能鍛煉。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特征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切口愈合和骨愈合時間顯著長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比較術后近、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情況皮膚壞死、切口感染和關節感染等比較,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遠期并發癥情況創傷性關節炎、延遲愈合和關節僵硬等比較,對照組患者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RASMUSSEN功能及放射學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RASMUSSEN 功能評分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優良率率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RASMUSSEN 放射學評分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優良率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其主要導致原因約有50%為道路交通事故傷造成。其臨床癥狀表現復雜,作用時間、創傷大小、方向等的不相同,使其骨折形態不同,且大多數患者同時合并多種組織損傷。注重內固定的穩定性是以往的治療模式主要手段,對實際損傷評估不夠,忽略了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導致術后恢復時間長容易出現多方面并發癥的發生,如感染和關節僵硬等,最終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恰當的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3]。迄今為止,對于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尚無統一的規范。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情況皮膚壞死、切口感染和關節感染等比較,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遠期并發癥情況創傷性關節炎、延遲愈合和關節僵硬等比較,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膝關節鏡輔助下的內固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視野狹小的問題,避免反復復位所致的軟組織損傷,縮短手術時間,同時可獲得更好的復位效果,降低因復位效果不佳所致的并發癥發生率。明觀察組復位效果及膝關節功能更佳。
綜上所述,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使用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和愈合時間明顯縮短等優點,且膝關節功能恢復和復位效果均滿足患者要求,因此用其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葉方,蘭樹華,吳泉州.膝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6,7(8):25-28.
沙衛平.股骨閉合復位器輔助復位股骨交鎖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16.
徐愷.關節鏡輔助下與傳統切開復位治療SchatzkerⅠ-Ⅳ型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6,4(5):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