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的商業銀行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有來自銀行同業的競爭,還有來自各種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擠壓。如何進一步的拓展空間、轉型創新,從而在金融領域屹立前行是每個商業銀行都在思考的問題。商業銀行都在尋求業務空間的拓展,找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中脫穎而出。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在于利差,如何有效獲客始終是銀行面臨重要課題。有效抓取客戶的需求,從而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是商業銀行引流的重要手段。本文將對比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業的優缺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業務如何發轉型發展。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手機銀行;轉型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業的優缺性
自從互聯網公司經歷了門類化發展后,互聯網金融也趁勢興起。以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為首的互聯網金融業在短短數十年間搶占了傳統銀行業半壁江山。反觀其原因,一部分是移動支付的興起,另一部分是快貸的興起。這兩塊正是傳統銀行業較為薄弱的地方,下面即以比較來分析其各自的優缺性。
(一)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相結合,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投資、交易等新興的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一直強調的是快、準、穩。擁有著強大數據庫的互聯網公司,在處理信息上有著天然的優勢。方便、快捷、安全是現代人支付手段的一種選擇。以騰訊為例,騰訊強大的交際產品微信是其發展的重要手段。微信帶來的客戶成功被騰訊轉化成自己互聯網金融的目標客戶,從手機支付到各類金融產品的衍生再到各種繳費代理業務等。那么在便捷的手機支付以外,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業的優勢還有哪些?快貸,是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以往客戶需要辦理貸款,會選擇去銀行帶上繁多的證明文件,然后填上各種材料才能申請。阿里巴巴公司的支付寶徹底的打破這一現象,只要較為頻繁的使用支付寶并且信譽良好,支付寶即會主動開啟線上信用卡-花唄,甚至可以享受快速的線上貸款-借唄。基于大數據的交互,為年輕人提供這些快速貸款,使得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享受動動手指即提前消費的便捷體驗。準確抓取用戶需求,培養用戶習慣使得阿里巴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一直是領先者。
(二)傳統銀行業的優勢
相比于互聯網公司,傳統銀行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哪些方面?首先,傳統銀行業更多的依托線下實體網點的經營,線下網點更多給用戶帶來一種安全感。幾十年的傳承使得各家商業銀行有著良好的口碑,線下服務給客戶的資金進出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心體驗。而銀行業內部有健全的管理體制,外部有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的監督檢查,使得銀行業在內控管理上穩健安全。其次,相比于互聯網金融,銀行業多是以資金交互為主,明確每筆資金的流向更使得安全性提高。互聯網金融業多是以數字交互為主,更多的給用戶一種虛擬感。其根本原因還是傳統銀行業有著更強的資金運作能力、更有效的內控管理能力。互聯網金融的理財及存款業務往往是以跟傳統銀行業合作來達到目的,其資金管理能力不足以具有像銀行業一樣發布自主的理財以及存款產品。最后,傳統銀行業的優勢在于與企業的資金交互。企業的運作涉及方方面面,不管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不足以很好的支撐企業的運作。商業銀行的體量和業務能更好的滿足公司金融業務,不管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金往來還是企業發展需要的融資貸款,以及為大型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體量規模或業務范圍就顯得較為捉襟見肘。
二、手機銀行業務的發展
面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所帶來的擠壓,傳統銀行業如何優化客戶體驗、拓展客戶群體、創新服務模式、搶占市場份額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命題,商業銀行找到自己轉型發展方式之一——手機銀行業務。如何利用手機銀行業務達到更好的獲客目的,是手機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手機銀行是電子銀行的一種,手機與銀行業務相結合,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及手機客戶端辦理銀行離柜業務,為用戶提供銀行服務渠道,通過手機就可以辦理銀行的相關業務。首先根據功能,我們大致可以將手機銀行分為三項:工具性、產品性、平臺性。工具性手機銀行的核心任務是提供實用、便捷的操作體驗和覆蓋面更廣的基本銀行業務場景,重點在于體驗的優化和線下場景的線上化遷移。產品性手機銀行在于產品本身具備吸引力,比如貨幣基金、銀行存款,小額貸款等,按照產品APP的觀點,核心在于打造爆款產品,并由爆款產品帶動其他產品。平臺性手機銀行則在于建立平臺基礎能力,向內實現高效運營,向外實現有效兼容,再加之不斷的運維,引入外部資源,這一過程強調發展的外部性影響。
首先工具性的APP是比較基礎的線上化過程,獨立的工具性APP是很難生存的,不管是對于銀行APP還是互聯網APP。而產品類APP或者是平臺類APP都是合理的,一般來說平臺類發展潛力較大,成型后慣性較大,無需過多運營也可以發揮較大的威力,但成形也較難,而且在支付寶、微信等巨頭遙遙領先的情況下后進者要想有所作為更加難上加難。但是平臺類的APP一旦成型會更容易的搶占市場,融合了個人金融和公司金融的平臺類APP一旦上線可以迅速獲得大量客戶并且具有很強的黏度。產品類APP則依賴于團隊持續的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連續性風險,但是相對而言,因為個別有吸引力的產品打造的難度也相對較低。
可見,首先商業銀行需要定位希望做成哪一種手機銀行類型,再以此對比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務、自身目前的資源情況,最終確定轉型發展方向。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手機銀行業務具備一定的發展前景,其與線下銀行業務相結合,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渠道和手段,手機銀行給傳統銀行業務帶來了根本性的轉型,令其進入開放式的電子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商業銀行在金融環境中重新立于重要之地。
參考文獻:
[1]張釗瑜.淺談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沖擊與發展策略[J].商情,2017(36).
[2]鄭昊楠,等.“互聯網+”紅利時代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分析[J].商,2015(35).
作者簡介:傅玉玲(1983.05-),女,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