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肖天 梁國武 王杰
關鍵詞 刑事裁判涉財產 執行監督 調查 分析
作者簡介:郝肖天、梁國武、王杰,南陽市鎮平縣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民法、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39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的刑罰執行包括自由刑的執行和涉財產部分的執行,現實中后者的不斷擴大適用,對增強刑法的威懾力,打擊相關犯罪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存在涉財產部分的執行難、監督難的問題,嚴重損害了生效刑事判決、裁定的既判力,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筆者現就鎮平縣人民檢察院2017年以來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監督情況作如下分析。
(一)監督數量、金額均呈遞增趨勢
2017年針對鎮平縣人民法院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活動提出監督糾正數量為26件,涉及14.4萬元;2018年提出監督糾正數量為31件,涉及29.4萬元;2019年提出監督糾正數量為70件,涉及124.63萬元。
(二)監督范圍限于罰金刑執行
2017年以來本院提出監督糾正案件127件,共涉及168.43萬元,全部為監督法院罰金刑執行活動,對于沒收財產、處置隨案移送的贓款贓物、沒收隨案移送的供犯罪所用本人財物、責令退賠等的執行活動沒有監督涉及。
(三)執行違法環節主要集中在程序上
2017年以來提出監督糾正的案件中,涉及法院審判部門移送立案不當96件,占監督總數的75.6%,涉及法院立案部門審查立案或移送立案不當20件,占監督總數的15.7%,涉及法院執行部門執行不當僅11件,僅占監督總數的8.7%。
(四)監督執行案件罪名相對集中
2017年以來提出監督糾正的案件中,危險駕駛75件,盜竊26件,詐騙22件,三類案件占監督總數88.9%。
當前,對于財產刑執行主要有兩種提起或立案,主要有兩種:第一,在刑庭刑事判決生效后,直接進入財產刑的執行程序,不存在提起;第二,由刑庭移交立案庭,由立案庭立案后將案件移交執行部門,進入執行程序。實踐中大部分的財產刑案件并未進入實質意義上的執行程序,有相當比例的財產刑案件是判決前預付,此類案件占比達80%(判決書明確顯示罰金已繳納),還有一部分標的小、被告人在外地、明顯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不進行立案進入執行程序。主要是基于法院系統內部追求高執結率的動因。如果難以順利執結的財產刑案件全部立案執行,則會造成執行案件基數增大,直接影響執結率和考核結果。
筆者對近三年來本地刑事案件進行了統計,案件數逐年遞增,遞增的主要原因是危險駕駛案件的增多,危險駕駛案件占全年案件的45-60%,該類案件大多都涉及罰金刑(部分作不起訴處理或免予刑事處罰),有一大部分罰金在判決前就已全部繳納,以致這部分案件未進入執行環節,而真正進入執行環節的往往是執行困難的,因可能導致法院執行結案率降低,此類案件不立案進入執行程序,造成了財產刑案件的大量擱置,“空判”現象嚴重。
財產刑案件難以順利執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無法可依。關于財產刑執行方式和手段,刑法修正案(九)修訂的刑法第五十三條仍僅作了概括性規定,即強制繳納、隨時追繳。但如何強制繳納,可采用何種強制執行手段、措施等均缺乏明確規定。由于立法上的缺失,致使司法實踐中財產刑執行缺乏可操作性。財產刑執行案件立案執行后,承辦的執行人員常常感覺無從下手。
二是大部分財產刑執行案件無財產可供執行。財產刑的適用中,自然人犯罪被判處財產刑所占比重高、數量大。相當比例的罪犯本身就是因為生活沒有著落、貧困而鋌而走險,犯罪后贓款、贓物或被低價銷贓、或被揮霍,對這些罪犯要追繳犯罪所得或者責令退賠被害人的經濟損失都很困難,何況繳納罰金。
三是執行成本高,且受到經費限制。財產刑執行案件中有相當部分是小額罰金且罪犯非本地戶籍,此類案件由于涉及到異地查證和執行,執行成本高,執行機構由于經費所限難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執行[1]。因此,這類案件往往未采取財產查證措施即委托罪犯戶籍所在地法院執行,而委托執行的絕大多數難以順利執結。
檢察機關對財產刑的檢察監督是檢察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察機關應當依法履行的法定職責。實踐中,財產刑的檢察監督工作開展的不太理想,效果不大,主要原因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自由刑輕財產刑觀念嚴重,主觀上對財產刑執行不夠重視
在檢察機關內部,長期受到重自由刑輕財產刑的司法觀念的影響,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到位。在檢察監督體系中,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也基本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在數十年的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制度建設中,就如何開展對自由刑和生命刑的監督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嚴密和嚴謹的工作機制。反觀財產刑執行的監督,卻始終缺乏足夠的制度或關注。這些都是重自由刑輕財產刑的司法觀念的具體表現。
(二)立法缺失,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手段缺少法律依據
一直以來,刑事訴訟法和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對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只作了一些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未進一步細化或明確。對于刑事司法實務中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而言,僅有實體性規定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必要的、科學的、具體的程序性規定,作為檢察機關監督的有力依據。缺乏具體的程序規定,使檢察機關在開展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工作時有心無力,如何采取監督措施、采取何種方式、手段來監督,基本上無法可依。這些基礎問題一日無法解決,檢察監督工作就無法有效開展,更別提監督的效果如何了[2]。
(三)檢察機關內設機構資源配置不合理
從以往檢察機關資源和人員配置方面看,無論是原監所部門還是現在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都沒有配備足夠或專業的檢察力量從事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工作。比如一些地方基層檢察院,刑執部門的人員配置只有2-3名檢察官,能保質保量完成駐所檢察業務和社區矯正檢察業務已難能可貴,根本就沒有精力顧及財產刑執行監督工作。
實踐中法院對財產刑的適用、移送立案執行、執行權的具體實施、罰金的減免等方面均呈現出相當的隨意性,這種無序、混亂的狀態,加上檢察監督長期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司法實踐中檢察監督實際上無法真正有效的發揮法律監督作用。
(一)提高認識,樹立正確司法觀念
必須自身重視財產刑執行與檢察監督工作,加強執法人員主觀認識方面的教育和宣傳,摒棄以往重自由刑輕財產刑的錯誤觀念,正確認識財產刑在實現刑罰目的上自由刑不可替代的作用,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并予以踐行。
(二)完善刑事立法,使財產刑執行和檢察監督有法可依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體系對于財產刑的適用、執行以及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方面規定的過于原則和模糊,隨著司法實踐中財產刑適用的擴大,完善這些方面的立法尤為緊迫。當前,立法機關可針對當前財產刑適用、執行和檢察監督存在的立法層面上缺陷,通過修正案的方式有針對性進行完善。通過完善立法,確立財產刑適用、執行和檢察監督基本法律制度和體系。最高法和最高檢在此基礎上可通過共同出臺或單獨出臺司法解釋的方式,對財產刑的適用、執行以及檢察監督作出細化、具體的規定,為財產刑的適用、執行及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制度性保障,逐步解決現階段無法可依的矛盾。
(三)科學設置內部機構,整合司法資源,明確監督的權力主體
檢察機關作為財產刑執行監督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已明確規定,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未具體哪個部門負責該項工作,實踐中,該項工作本院由第三檢察部負責,但第三檢察部人員少且年齡老化,缺乏足夠的專業能力開展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工作,仍需尋找更佳更有效的途徑解決這個矛盾。
(四)建立并完善財產刑執行和檢察監督內外部程序規則,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財產刑執行和檢察動態監督網絡系統,提高工作效率。當前,法院的執行信息查詢系統以及檢察的訴訟監督網絡系統的建設工作仍在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在執行信息網絡建設方面,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公檢法公民財產查詢系統,通過聯網金融機構、房產、工商、稅務、證券、車輛等管理部門的登記系統,使公檢法機關通過該系統即可查詢到被執行人的財產線索。此舉將可以大大節約司法資源和公檢法執法人員的時間和精力,為化解執行難提供一個簡便快捷的執行通道,大為提高工作效率。在檢察監督方面,應盡快落實并擴大檢察機關統一應用軟件執檢子系統的全面應用,并不斷予以完善,將財產刑執行案件信息全面納入信息化管理,做到判決情況清、人員清、數額清,從檢察機關系統端全面掌握財產刑判決信息。在此基礎上,擇機建立公檢法三家聯網的動態監督系統。將財產查控、控制、財產刑適用、執行階段納入動態監督網絡,使檢察機關及時全面地掌握財產刑執行的信息,便于發現問題,及時作出監督處理。
二是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形成財產刑執行合力。當前,司法機關在財產刑執行方面雖各司其職,因工作量比較大,配合較少,也造成財產刑執行困難重重。司法機關如何共同努力形成財產刑執行合力,建立相應的長效工作機制必不可少。公檢法機關要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工作機制,可通過隨時電話聯絡,定期座談或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充分溝通、協調、聯動,共同研究,以解決財產刑執行工作中的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3]。
三是加強及完善內部工作檢察規范化建設,為財產刑執行監督提供保障。除了外部機制,內部規范化建設對于加強檢察監督同樣不可或缺。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完善刑事立法解決的是“無法可依”的問題,而建立、完善內部工作規范,則解決的是“無章可循”的問題。隨著財產刑適用的擴大、司法理念的改變,檢察監督必將逐步強化。而內部工作規范化建設,是檢察監督強化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高勛,郭揚.關于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現狀調研與實證分析[J].中國檢察官,2015(5).
[2] 李曉艷.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3] 陳光.財產刑執行實證研究[D].東南大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