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根據銀保監會對商業銀行押品管理的監管要求,分析當前押品管理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提出押品管理體系建設有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 授信? 押品? 體系建設
押品是銀行授信業務的重要維度,也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及銀保監會資本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金融新常態背景下,押品在風險防控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押品由于種類繁多、專業性強,管理成本高、難度大,長期以來一直是銀行管理的薄弱環節。如何體系性解決押品管理問題,切實發揮押品的風險緩釋作用,是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押品管理的要求
銀保監會2012年出臺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附件6《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風險緩釋監管要求》(下稱“《資本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建立相應的抵質押品管理體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制度、估值方法、管理流程及相應的信息系統。銀監會2017年發布的《商業銀行押品管理指引》(下稱“《押品管理指引》”),進一步要求商業銀行將押品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要求銀行明確押品管理的牽頭部門,統籌開展押品管理工作,同時從押品管理體系、崗位職責、人員配備、人員專業能力、押品準入政策、評估價值審定、抵質押率控制、抵質押設立、定期重估、貸后監測、押品壓力測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監管要求。銀行只有通過體系性建設方案,打出一套“組合拳”,切實增強自身管理水平,才能真正落實監管要求,切實防控風險。
二、押品管理面臨的問題和難點
當前,商業銀行押品管理主要面監業務與押品關系、全流程價值類型錯配、專業能力不適應外部監管與內在風控、押品系統信息化建設等問題和難點:
一是商業銀行押品管理在理順業務與押品關系方面存在很多困擾。從業務視角,押品的作用與授信地位存在巨大差異,應在正確理順押品與業務關系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押品管理有的放矢,符合業務邏輯與客觀規律。一般而言,應區分五種業務場景:一是特定交易模式項下押品,如供應鏈金融、汽車金融等;二是以押品為主要授信依據或市場切入點的,如個人按揭貸款、房抵經營貸、經營性物業貸等業務;三是依托某特定標的物并入押的項目類貸款,如房地產開發貸款、公路收費權貸款、固定資產貸款等;四是以特定押品類型為驅動或基礎的低信用風險業務,如存單、國債、票據等質押業務;五是信審會根據調查并最終審查審議確定的抵質押類業務。綜合所述,押品是風險性問題,更是業務的支撐點之一。
二是從風險制衡角度,商業銀行授信流程鏈條一般較長,間接導致押品價值類型在各環節中存在一定的錯配。如押品準入和處置環節存在一定脫節。抵質押貸款產品設計、押品準入、貸后管理和處置保全等職責一般分散在銀行不同部門之中,押品準入、貸后管理等環節主要關注押品的市場公允價值,而處置環節一般更關注押品的清算價值,實際中常出現授信審批和貸后管理環節認定押品足值,但處置時卻發現押品難以變現或變現價值難以覆蓋債權的情況。
三是監管要求與銀行自身專業能力之間普遍存在不匹配。銀保監會要求銀行對押品價值進行審定,并要求對押品價值進行動態監測,但商業銀行對于押品往往缺乏系統性管理手段和機制。此外銀行押品種類繁多、評估專業性強,加之一般均未配備專業團隊且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價值評估多依賴外部專業機構,銀行自身難以從實質掌握押品價值變化,導致銀行難以把控押品風險。
四是商業銀行押品系統建設一般滯后于業務系統。2012年原銀監會出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及中國版新巴塞爾推行后,鑒于監管對押品系統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以及押品對資本節約的顯著作用,各商業銀行才紛紛啟動押品系統建設,但已嚴重滯后業務系統。對押品數據標準化建設、統一押品視圖、押品數據匯總與分析及從各原業務系統剝離押品管理功能、數據清洗均帶來一定困難。
三、押品體系建設工作思路與措施
商業銀行押品管理工作,必須按銀保監會資本管理辦法和押品管理指引要求,以強化押品管理制度、系統、數據、貸后檢查、價值評估、全面性管理和人員隊伍等方面工作為切入點,不斷夯實押品基礎管理,固本強基,持續推動抵質押品管理體系建設。
一是要建立押品管理制度體系,夯實押品制度基礎。要在《民法典》、銀保監會《資本管理辦法》和《押品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規基礎上,結合銀行自身實際,從押品貸前調查、押品估值、貸中審查、抵質押登記、權證管理、貸后重估及風險監測、評估機構管理、押品處置等全流程、全環節制訂內部管理制度,為抵質押授信業務有序開展提供制度保障。與此同時,銀行必須從制度層面厘清押品與授信之間的關聯關系,將押品分為“必需品”和“安慰品”,并實行差異化管理政策,切實回歸授信邏輯本源。明確押品各環節責任機制,在確保押品價值實、權屬實、實物實的前提下,區分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責任界限,切莫將信用風險混淆為合規責任,否則導致基層或市場層面的逆向選擇。
二是要設計研發押品管理系統,夯實押品信息化管理基礎。系統是制度流程的實際落地載體,押品系統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一要實現全行押品的統一分類與信息的集中管理。二要實現押品準入、估值、權證管理、處置等關鍵環節的全流程跟蹤控制,確保在有效支持信貸業務的同時能夠對貸款風險做到及時有效的監控。三要實現押品的動態重估與集中的估值管理,根據不同類型押品的特點,實現不同頻率與標準的價值重估,及時預報價值變動風險。四要實現押品風險組合管理、壓力測試和押品業務報表查詢等功能。五要為RWA風險計量、債項評級提供符合要求的標準化數據。
三是要推進押品數據標準化及數據監測工作,夯實押品數據基礎。要推進押品目錄標準化和數據元標準化工作,根據押品歸屬類別唯一性、業務含義顯著性、類別同質性、公司零售全口徑的分類原則,科學設定押品目錄標準;根據專業性、全面性與科學性原則,定義押品公共信息、詳細信息、保險信息、權證信息等押品屬性字段。在此基礎上,強化押品數據監測,優化報表功能,定期出具G13、G16等監管報表以及押品價值分布、抵質押貸款占比、抵質押率情況等監測報表。
四是要強化押品貸后檢查與風險監測,夯實押品物理及權屬管理基礎。將押品檢查作為貸后檢查和風險預警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編制押品檢查模板,明確押品檢查重點,通過組織開展貸后定檢、風險排查和押品全面自查等方式,對押品的物理狀態、權屬變化情況進行核查,并對押品可能存在的風險狀況進行持續跟蹤,及時發現押品被出租、查封或權屬發生變更等風險狀況并積極采取措施化解,有效夯實押品物理及權屬管理基礎。
五是要推進押品價值評估體系建設,夯實押品價值管理基礎。在制訂完善押品價值評估相關制度辦法和押品會計估值準則及估值模型方法的基礎上,優化完善押品評估工作流程,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細化押品評估和價值審核崗位工作程序,同時加強評估公司名單制管理。要建立根據不同業務、不同押品類型、不同更新周期的動態價值監測機制,兼顧風險控制、成本效率兩個維度良好配置委外、內評、外部專業數據服務、估值模型批量處理等方式,實現對全業務口徑押品全覆蓋。同時結合專業價值重估要開展風險排查,對重估確認價值不足值的押品,通過追加擔保或要求借款人提前歸還不足值部分授信等方式化解風險,將押品動態價值監測落實到授信風險良好防控中。
六是要將創新業務項下類“押品”納入銀行押品體系管理,夯實押品全面性管理基礎。近年來,商業銀行創新業務發展迅速,如同業投資、資管業務、投行業務等,相比傳統業務已占較大比重。上述業務押品一般存在于通道結構中,抵質押權人并非為商業銀行,不屬于嚴格法律概念上的押品。但此類押品屬于業務產品結構中重要的支撐要素,在未普遍打破剛兌的情況下,一旦出現授信風險,商業銀行往往為最終的風險承擔者,押品的緩釋作用較為突出,因此對此類押品應按穿透原則,將其納入押品管理體系中,避免出現肓區。
七是要著力加強押品內評隊伍建設工作,夯實行內押品評估人才隊伍基礎。商業銀行應建議專業隊伍,并持續投入培訓資源提升專業能力,一方面提升對外部評估報告審核檢查的能力同時逐漸減少對外部評估的依賴,另一方面鑒于銀監普通要求商業銀行支付押品評估費,從節約成本角度,也應逐步提高內評比例,最終提升商業銀行核心生產力。要建立全行押品管理及價值評估人員名單庫,實現對押品相關崗位人員的資格準入、培訓、認證、考核及業務授權等進行動態管理。要推進內評隊伍培訓與認證,不斷強化內評隊伍再培訓,建立行內評估專業人才隊伍。
綜上所述,鑒于押品對業務顯著的支撐作用、對資本的巨大節約作用、對風險資產的緩釋作用,押品是商業銀行最核心資產之一,商業銀行理應重視并嚴格對標《商業銀行押品管理指引》,強化授信押品管理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