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杰
摘 要:進入小學,面對陌生的知識、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學生難免會手足無措、感到畏懼。因此,教師要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有效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以促進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83
小學生年齡小,缺乏自理能力,一旦進入新的環境,難免會有些不適應,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融入校園學習環境當中。引起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人際關系、行為習慣、身體發育等,教師要有效地分析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實施相應的輔導對策,使學生保持健康的身心。
一、加強專業指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一)團體輔導
教師應該先對學生進行一個整體的心理知識教學,讓他們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發現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尋求他人幫助。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公開課、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知識。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通過集體心理為媒介進行發展的,所以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提高集體的心理素質。通過多種手段來營造班集體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輕松愉快的文化氛圍,建立良好且平等的人際關系[1]。
(二)心理輔導室
現在人們對于心理方面的疾病認識不夠多,這就造成有些學生即使出現心理問題也不愿意跟家長和教師說,更有一些學生在向他人訴說苦惱后沒有找到解決辦法就不愿意再開口說了。而且,很多學生由于害羞、膽子小、內向等原因不愿意將自己的問題廣而告之,所以,在學校成立一個心理輔導室非常必要。專業的器材,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并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環境進行布置,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能夠放松情緒,愿意將自己的問題告知專業的教師,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2]。
(三)個別案例研究
有些時候學生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或者發現之后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育中要善于發現并引導,作為個別案例記錄下來。經過認真分析并歸類,就會知道學生在面對什么樣的情況時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在進行心理教育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情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的問題,給出正確的引導,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3]。
(四)制定心理評測表
小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大多不愿意告訴他人。從教師方面來看,由于觀念影響,學生感覺教師太過威嚴而懼怕教師,自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事;從學生方面來看,小學生保守秘密觀念淡薄,很容易將別人的私事說出來,對其自尊心造成影響,所以一般不會和他人說私密的事情;從家長方面來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看重成績,導致雙方很少交流,孩子自然也不愿意向家長吐露真實想法。因此,教師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再通過具有隱秘性、有效性的方法了解學生的內心。制定心理測評表就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對心理問卷的填寫,了解學生心里的苦衷。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進行有效監督,保護學生的隱私。通過測評,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時發現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消除心理問題造成的危害。
二、加強自主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一)鼓勵參與活動,與社會產生交集
小學生一天中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除了家里就是學校,而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存在人際交往問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十分獨特,他們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而產生心理上的變化。教師在抓好學生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形成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同時學會分析并評價自己,逐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多舉行一些集體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其中的機會,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4]。
(二)指導心理調節方法,糾正不良情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除了幫助學生解決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外,還要教給學生調節心理的方法,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心理調節方法有注意力轉移法、深呼吸法、發泄法等。這樣,學生就會知道,在緊張時可以采用注意力轉移法,通過做另一件事情或者想另一件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不再那么緊張;在感到難過時就可以采取發泄法,通過體育鍛煉或者是找一個不會打擾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的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在感到害怕時,就可以采取深呼吸法,讓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學生在學會心理調節方法后,碰到類似的情況時就知道該怎么辦,就不會出現消極心理積郁從而出現心理疾病的情況[5]。
(三)建立互助組織,獲得幫助
教師可以建立一個互助組織,引導學生在發現心理問題時及時尋求幫助,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這個互助組織可以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結合,讓學生無論什么時候想傾訴都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在家里可以尋求父母和其他長輩的幫助,在學校可以尋求教師以及同伴的幫助,在社會上可以尋求心理組織的幫助,這樣心理問題出現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三、加強家校共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場所,因此,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在家里,家長要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學生在學校受到批評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要及時進行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對家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家長與學校要密切配合,及時聯系,讓雙方都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變化,從而明確如何去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6]。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心理研究表明,學生心理構建很大一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另一部分則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小學生所接觸的環境,除了家庭就是學校。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教學手段來減小外界環境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但是,隨著學生逐漸步入社會,教師的心理教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弱化,導致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因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問題,這時家庭的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教師要對家長進行心理教育觀念引導。通過家校合作,讓家長明白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掌握正確的心理教育方法,盡可能地減少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學校的心理教育大部分采取一對多的方式開展,而家庭教育采取的是一對一或是二對一的方式,何況家長更了解孩子平時的情況,可以更好地對癥下藥。家長和學校要建立緊密的聯系,家長通過學習專業的心理教育知識,發揮家庭和學校兩大環境的作用,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由此可見,提升心理教育的普及度和效果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家校合作,雙方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家長要樹立科學合理的教育觀,慎重處理家庭問題
很多父母對于心理學知識了解得并不深刻,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辦專題講座的方式來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度,并了解對孩子過分嚴厲和過分寵溺都是不對的。教師和家長也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互聯網平臺有效地進行溝通,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個性和思想。當孩子有什么異常表現時,可以第一時間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給予特別關注。教師對家長的問題要及時回復,并認真觀察學生的行為,判斷學生是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下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家庭問題的處理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在家庭中,家長要及時處理父母之間或者親戚之間出現的問題,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形成健康快樂的心理。
(三)建立家校聯系合作機制
家校合作中,學生是參與主體,教師和家長是參與者。為了保證家校合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家長和教師要聯合制定一個家校聯系合作機制。機制內容可以由活動和線上分享等方面構成,以心理健康為主題舉辦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動,確定每個月活動舉行的時間段。通過建立活動機制,增進家長和教師的有效溝通,并通過活動保持家長和學校穩固的合作關系。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家長群,在里面分享一些有關教育方法和管理措施的內容,讓大家取長補短,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學校要明確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承擔者,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及與家長合作的觀念,從專業角度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家長也要積極參加家長會,以家長手冊、家校通等形式促進家校之間的交流,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孩子心理健康教學中扮演的角色。
總而言之,小學生在剛進入小學時,受到家長的期盼、學習的壓力等方面的影響,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目前,由于這樣那樣的影響,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是教師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教師,要做好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李慧霞.在農村小學有效開展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策略[J].學周刊,2019(35):171.
[2]柳育榮.通過學校的教育教學來矯正農村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問題[J].學周刊,2019(35):172.
[3]戴詠芳,郭楠.做有溫度的教育——江蘇省連云港市蒼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J].江蘇教育,2019(80):22.
[4]余容.小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有效途徑探索——以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9):163.
[5]吳燈,楊旭紅.幸福成長課: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7):39.
[6]方姣,孫瑩,陶芳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心理衛生服務的發展歷程與困境突破[J].中國學校衛生,2019(9):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