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摘要】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成為沿黃城市面臨的重大課題。沿黃城市要從全流域出發,重新審視自身在嶄新發展機遇下的功能定位,肩負起歷史使命和責任,多措并舉提升黃河治理能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城市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海省發源,綿延5464公里,途徑9個省、自治區。黃河上游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少、易結冰;中游含沙量高,洪峰流量大,河道淤積與侵蝕河段交互出現;下游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緩,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漸升高,形成“懸河”。黃河的治理開發和生態保護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黃河安瀾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境內黃河干流河段屬典型的游蕩性河道,寬、淺、散、亂,含沙量大,河床沖淤變化大,主流擺動不定,治理難度較大。河南在黃河流域中居于承東啟西的戰略位置,肩負著黃河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在減緩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黃河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過程中,沿黃城市是先行者和主力軍,可統籌協調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河南沿黃各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加強生態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創新思路,因地制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困難。現階段,要盡快破除制約因素,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為推動沿黃城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著力加強制度規范
政策是決策的科學依據,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必須政策先行。宏觀層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加緊編制,頂層設計日臻完善,但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規范、體制機制還有缺位,不夠健全;微觀層面,由于歷史原因,部分規定與當前實際存在矛盾,增加了建設管理的難度。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之際,應立足當今發展需要,認準新形勢、把握新要求、聚焦新使命,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理順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合理調整、修訂滯后的制度規范,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編制各類高質量發展的專項規劃,并加快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實,明確各地、各部門在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職責分工,優化制度環境。
二、著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優化配置要素資源,促進黃河承載能力穩步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使其能有效完善城市功能、拓展發展空間。調研發現,河南沿黃各市普遍存在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黃河濕地保護不足、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可用的水資源指標較少等問題。破解要素瓶頸的核心就在于打破行政分割、市場壁壘的束縛,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提高資源使用效益。要積極探索黃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存量資源利用、資源置換、資源共享、引導多元投入等方式,促進沿黃城市間優質資源互補。搭建信息網絡體系和交流平臺,降低區域之間要素流動的制度性成本,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空間、更短時間內集聚擴散,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三、著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增長極
扭轉粗放發展方式,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增長極,是塑造區域獨特形象、形成品牌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譬如洛陽市,根據當地“十年九旱”的氣候特征、“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客觀條件,大力發展溝域經濟,集中培育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溝域經濟示范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三門峽市則圍繞當地特有的天鵝資源,積極發展文旅、康養等產業,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推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現階段,沿黃各地應借鑒先進經驗,把握難得的發展窗口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梳理全市產業發展的特點、亮點,選準優先發展的著力點,充分發揮優勢,精準吸引各類要素匯入,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持續放大極化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引擎。
四、著力豐富黃河文化內涵
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軟實力是區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抓手。河南沿黃各市歷來都十分重視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通過文物景點修建更新、建設沿黃文化研學基地、打造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全域旅游示范區、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等措施,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底蘊,促進黃河文化歷久彌新。當前,要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加快資源普查、數據整理,對黃河文化建檔立卡,防止珍貴的文化遺產繼續流失;要對黃河流域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進行深刻解讀,總結其對社會進步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人們的力量之源和心靈歸宿;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加強黃河文化衍生、創意產品的開發,讓黃河風景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向往之地、打卡之地,讓黃河元素成為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并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等,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
五、著力推進統籌聯動
推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部門之間、地方之間加強協作,密切配合,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實踐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多年來一直都是各地各自為政,分工協作不足,同時,部分重點工作和項目實施涉及河務局、水利、國土、農業、交通、環保等多個部門,管轄權較為分散,存在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現象。新形勢下,沿黃城市要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一體化協同推進為切入點,深化全流域合作和市場融合,形成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產學研用合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城市聯盟,實現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全省沿黃城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統籌聯動長效機制,加強組織協調和功能互補。加快沿黃區域間綜合交通運輸、空間布局、城鎮化等方面的一體化步伐,合理分工合作,縮小地區差異,實現共同發展。各地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與國內外先進地區全方位合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夏淼,賈洪文.以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涵養黃河上游生態環境[N].經濟日報,2020-04-28.
[2]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何建武,卓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07).
[3]徐漢明,邵登輝.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N].人民日報,2018-06-21.
[4]田文富,完世偉.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N].光明日報,2019-11-26.
[5]王業強.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N].中國經濟時報,2019-01-04.
[6]蔡之兵.加快推動要素自主有序流動[N].人民日報,2020-05-14.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