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貴彬
摘?要:迄今為止,語文閱教育一直都是學習之路上非常重要的環節。高質量的閱讀教育可以讓學生們對語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還能提高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增強自身的語文文學素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應該從小培養,科學性有效地培養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為了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本文針對閱讀能力有利于增強青少年語文文學素養,對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途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途徑
引言:
優秀的閱讀能力不僅對于語文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對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有能發揮極大的作用。在這個倡議全民閱讀的時代,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地位逐漸上升。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要從小培養,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閱讀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提取重要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可以讓我們開拓視野,認知未知世界,讓我們靜下心來去感受從未探知的美好世界。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不高漲,注意力無法集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等等。為了同學們的語文文學素養有著更好的提升,語文教育工作者為此還需要努力奮斗。
一、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提高閱讀能力有利于鞏固語文基礎
在小學時期,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許多的生詞生字。但培養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閱讀是最有效的可以使得同學們接觸到大范圍的生詞生字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閱讀還能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知識。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培養同學們閱讀能力的同時,教會同學們如何使用字典,字典可以很有效地讓同學們了解生詞生字及其含義和用法。培養同學們的閱讀能力不僅可以開拓學生們的眼界,還能培養學生們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以及引導同學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些都為以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語感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
寫作只憑借于所學的課內知識是很片面狹隘的,課文中死記硬背的句子生搬硬套會使得文章古板生硬,但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可以很好地讓同學們在閱讀學習中積累好詞好句,不僅有利于語感能力的培養,還能使得文章內容新穎,讓老師眼前一亮。與此同時,還能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激發同學們的寫作靈感,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意義。
二、如何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育途徑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所以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語文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閱讀教育,小學生群體的認知有限,很多文章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時候就要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興趣偏好結合起來。
例如,在講授二年級部編版成語故事《亡羊補牢》時,可以通過小朋友最喜歡的觀影方式,通過短視頻來讓同學們了解亡羊補牢的故事。一開始就提高同學們的學習閱讀興趣,才能有更好的課堂氛圍和學習效果。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同學們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牧羊人會不會聽取鄰居的建議補全羊圈?如果不補全羊圈會帶來哪些危害?”讓同學們自己結合自身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漸進式地提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
如果想要小學語文閱讀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內閱讀往往是不夠的。所以學校應該引導語文教育工作者開設更多的閱讀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圖書角,可以開展更多的課外閱讀活動。在老師的科學引導下,以小朋友為主體,根據小朋友們的閱讀愛好挑選閱讀主題帶領大家一起進行系統的閱讀學習。
例如,學校可以開展第二課堂,在老師講授二年級部編版成語故事兩則后,老師可以向同學們提問在學完《亡羊補牢》和《愚公移山》后有什么心得體會以及啟發。小朋友一般對寓言故事都會非常感興趣。所以在講完兩則寓言故事后,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布置任務。讓同學們在本星期的閱讀第二課堂閱讀成語故事,并在閱讀完畢后小朋友們做在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并且寫一篇讀后感。這不僅可以提高同學們的閱讀積極性,促使小朋友們自主閱讀,還能提高同學們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
結束語:
結合上述觀點,閱讀能力在一個人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對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文化教育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僅應該重視課內閱讀教育,也應該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們熱愛閱讀。結合小朋友的興趣探索更符合小朋友喜好的閱讀教育方式,并且以同學們為主體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同時,讓同學們擁有閱讀自主權,這樣才能讓同學們積極閱讀熱愛閱讀。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教育質量,同時實現閱讀能力給同學們帶來的的文學素養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進林.小學語文閱讀高效教學的實踐[J].學周刊,2019(28):127.
[2]張燕琴.小學語文教育應注重文學熏陶[J].文學教育(下),2019(08):58-59.
[3]王志義.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閱讀[J].文學教育(上),2019(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