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帥 張娟
摘 ?要:以新工科專業建設為導向,以校企協同育人為重點,探索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新突破,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以煙臺大學文經學院信息技術專業群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為例,探討了構建符合獨立學院實際、特色鮮明的基于“平臺+專業能力模塊”的信息技術專業群課程結構體系。以“一整合二結合三融合”的發展思路,采用“3+0.5+0.5”模式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獨立學院 ?校企協同育人 ?轉型發展 ?應用型人才 ?信息技術專業群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c)-0162-03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and with the emphasis on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of Yant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based on the "platform + professional ability module" which conforms to the reality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one integration, two combination and three integration", the mode of "3+0.5+0.5" is adopted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goo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pplied tal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新工科建設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1]。校企協同育人是新工科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發展趨勢,是當前我國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2]。以新工科專業建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專業共建實踐為重點,探索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3,4],也是地方獨立學院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及職業勝任力,進一步深化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基于職業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完善校企協同育機制。
煙臺大學文經學院信息技術專業群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和自動化5個本科專業。由于學生高考基本剛過二本線,基礎和層次不高,所以,如何結合獨立學院的特點,適當弱化完備理論學習,強化應用能力提升,走校企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是專業群轉型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
1 ?轉型背景及思路
1.1 轉型背景
隨著新工科建設快速發展,校企合作、專業共建已逐漸成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一種新的實踐模式[5]。但是由于之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我院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不足的現狀,導致出現一些問題。
1.1.1 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有效銜接問題
任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充分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課堂不精彩,教學效果不高。同時,任課教師在指導實踐課時沒有很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有效銜接問題[6]。
1.1.2 企業參與協同育人、專業共建的動力不足問題
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協同育人、專業共建的動力源于經營目標,不少企業認為參與校企合作對企業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產生明顯影響,所以企業參與的動力不足[7]。
1.1.3 專業群教學質量適應行業需求的能力不夠強的問題
專業群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過程及培養質量等方面與合作企業的要求不符,缺乏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力[8]。另外,專業群的教學模式還按照傳統方式,缺乏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達不到企業要求的頂崗實習的能力。
1.1.4 學生職業勝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問題
學生在校學完理論知識之后,很少甚至沒有真正到頂崗實習,學生的實踐能力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目標,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凸顯[9]。
1.2 轉型思路
為了適應新工科建設的需要,構建符合獨立學院實際、特色鮮明的基于“平臺+專業能力模塊”的信息技術專業群課程結構體系,“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教育、學科與專業基礎平臺,專業能力模塊可靈活設置。以“一整合二結合三融合”的發展思路,采用“3+0.5+0.5”模式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主要措施包括:(1)平臺課程整合,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及實踐能力,淡化繁瑣的理論推導,改善教學方法,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引入工程師進課堂模式,強化實際工程應用能力。(2)校內外兩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采用“3+0.5+0.5”模式,靈活設置專業能力模塊(含企業實踐),著重于信息技術領域某一專項能力的提升,適應就業。(3)3個層面融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平臺、專業能力模塊和第二課堂3個層面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專項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2 ?轉型發展的創新特色與內容
通過專業群的轉型發展,既使學生的職業勝任力顯著提高,又可實現校企共贏;同時使專業群的教學改革更加貼近社會、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2.1 以新工科為導向,調整傳統專業方向
推動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傳統專業改革,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應用到各專業的方向課調整計劃中,拓寬和豐富“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內涵。
2.2 校內實踐平臺建設
(1)實驗室基礎。在學院實驗、實訓室基礎上,共享煙臺大學實驗、實訓教學平臺,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啟發式、交互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2)實踐教學方式改革。①新版培養方案中各專業的實驗、實訓等實踐環節學分占教學總學分的比例都在30%以上;②部分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合一的教學方式,直接安排在實驗室上課。
2.3 重視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1)重視課外科技制作和競賽等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成立了以計算機軟件開發為主的創新創業實驗室、以電子產品開發為主的電子創新實驗室和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的物理科技創新實驗室,這3個實驗室都是以教師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為學生第二課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低年級學生先參加系級“科技文化節”及“計算機技能大賽”入門,從而選拔有潛質的學生進入創新實驗室,參加各項學科競賽。
2.4 校企協同,專業共建,積極拓展第三課堂
(1)近幾年以來,該專業群堅持“工程師進課堂”制度的常態化建設,積極走產教融合、專業共建的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改革成效。近3年有近20名企業工程師走進理論和實踐課堂,共建課程15門。
(2)與合作企業進行課程深度合作。2019年下半年遴選了1門課程作為校企共建試點,以企業工程師為主體,全程完成課程教學與實訓任務,并與合作企業共同商定了課程教學大綱及實驗內容。
(3)從2017年開始,按照“信息技術專業群”的任務要求,全面擴大教學改革的專業涵蓋范圍,推動了“實踐教學環節走進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創新舉措,在基于職業勝任力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施創新方面,做出新嘗試[10],企業工程師和高校教師形成雙導師模式,兩年內共有4個專業的7門實習、實訓課程、1門課程設計和3門專業社會實踐進行了校企合作共建,設計學生540多人,取得了實效。
(4)畢業生4年學習的專業知識寬而淺,與企業用人要求的專而精存在矛盾,并且越來越明顯。企業希望畢業生入職就能用,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盡量解決這個矛盾。本專業群各專業采用的3+0.5+0.5模式為3年完成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第7學期安排到企業進行8周左右的專業實習,實習結束后學生可獲得相應資格證書及企業實習成績。學校給學生計入相應實習學分(專業能力模塊對應的學分)。8~16周,學生可以到合作企業進行職業能力培訓,培訓結束后,學生與推薦就業企業相互認可,企業與學生簽三方就業協議。第8學期,簽約學生可繼續在企業就業實習,并由企業技術人員指導完成畢業設計。學生畢業后可正式入職,基本可以成為較為穩定的、專而精的技術人才,同時企業也能降低人力資源成本。
(5)產教融合,實現校企共贏。通過加強校企合作與專業共建,為合作單位輸送適用人才,學生通過半工半讀的模式,參與企業研發與生產,培養學生的職業勝任力。企業根據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情況,擇優錄用人才。
(6)企業為學院教師提供實習、實踐機會,進一步加強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的科研與教學能力。教師反哺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推動學生職業勝任力的提升,在校企共建過程中,既解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手段問題,又可促進專業群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3 ?結語
地方應用型院校特別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職業勝任力的培養。煙臺大學文經學院通過積極探索與實踐信息技術專業群的轉型發展之路,構建符合獨立學院實際、特色鮮明的專業及課程平臺,從校企整合資源與協同育人合作的視角來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從而改善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市場需求。這對于進一步實踐新工科建設、深化課程改革、推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鑫橋.新工科建設、產教融合與產業轉型升級[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1-4,15.
[2] 桑瀟,楊巨成.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管理,2018(1):62-66.
[3] 吳奇,李瑞娟,金文,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芻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9):247-250.
[4] 王庭槐,王棟慧,尹小川,等.獨立學院優秀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逸仙新華班的建設與改革經驗[J].中國高教科技,2018(10):55-58.
[5] 梁好翠,吳志遠,黃雪燕.地方高校協同育人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欽州學院學報,2018(5):49-54.
[6] 劉學忠.地方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新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9):67-72.
[7] 韋杰,黃英姿.基于協同育人視角下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203-205.
[8] 王志,王希,普郝麗.強化校企互動發展 創新協同育人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8(7):56-58.
[9] 管連,梁建花.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11):100-103.
[10] 原帥,宋宜斌.獨立學院校企共建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1):159-160.
[11] 原帥,宋宜斌,張志剛,等.基于校企共建的獨立學院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6(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