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麗
摘要:海洋文化作為有地域性特征的人類文化,其傳承和延續始終存在于由地域文化、習俗和原住民形成的文化生態圈中。本文對青島及青島地方戲傳播的個案進行探析,面對現代五彩紛呈的傳播媒介,海洋文化及其中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是否可以掙脫小眾傳播的桎梏,完美運用傳播媒介整合策劃,引發區域性傳播熱潮?
關鍵詞:海洋文化:區域性: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127;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240-02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①
海洋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文化,帶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人們常說海洋文化是藍色文化,自然屬性是涉海性,具有生命的本然。而居于此的人類活動體現在海洋文化傳播傳承中,主要是開放性、外向性、多元性、開拓性。有一種定義說海洋文化應當包括與海洋有關的精神和物質的一切存在。
二、全球化傳播背景下海洋文化區域性傳播的意義
文化的多樣性與自然的多樣性一樣重要,是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相生發展的基本條件。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趨勢與傳統文化的民族化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在世界變得越來越一致時,地方的藝術、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等本土資源作為最重要的差異所在,不僅為人所欣賞,也為人所消費。
海洋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應該始終存在于由地域文化、習俗和原住民形成的文化生態圈中,而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綜合的知識與信息傳播系統。當今世界已經成為十足的“海洋時代”,沿海國家對海洋的關注和重視都達到白熱化狀態,都試圖通過對海洋空間的占有、拓展,對跨海國際區域問題的“話語權”的強化,來尋求國家、民族的最大發展空間。在這種全球化傳播背景下,沿海城市更是應該加強對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研究的重視,這也是沿海城市走向長足發展之路的內驅動力。
三、濱海城市——青島海洋文化傳播的現狀
以青島這座濱海城市為例,2003年,青島明確提出“誠信、博大、和諧、卓越”為核心理念的城市精神。之后屢次進行了關于城市精神的大討論,這些討論既有自下而上的普通民眾的直觀感受,也有形而上的專家學者的理論建構,還有將青島的歷史文脈主要是海洋文化特色加以提煉、凝結。
(一)文藝生產奠基
上世紀30年代是青島文化藝術一段多彩紛呈的時期,國立青島大學(后改名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成立,風格流派紛繁多樣的作家客居青島,例如:新月派作家聞一多、梁實秋,文學研究會王統照,京派作家老舍,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沈從文、“左聯”作家蕭紅、蕭軍等等,創作出一批文學史上的巔峰作品。青島的風光與魅力通過這些作品傳遍海內外。
(二)海洋旅游拉動
青島這座城市的旅游資源充分展現了海洋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兼容性”。青島的藍天、大海,還有白色的墻、綠色的樹,然后再加上紅色的屋頂都給人以美的享受。有人將青島用人格化的語言描述為“年輕漂亮,充滿熱情;冷靜,缺乏激情;充滿靈性,可塑性強;高傲張揚,敢于創新;真誠寬厚,值得信賴;善于變化,容易迷失……”這些看上去有些矛盾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島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青島懷舊的老城區彌漫著一種浪漫情調,綠樹縈繞,紅瓦藍天,柔軟沙灘,像個頗有姿色的小資女人,一路向東,金融大廈、貿易中心,高樓林立,又讓你感覺一步跨進了國際城市;青島既有炎炎夏日、路邊燒烤啤酒的開懷愜意,又有迷離夜色、流連酒吧紅酒坊的時尚摩登。這些都成為濱海城市青島的迷人魅力。
(三)媒介傳播助力
青島的本土媒體隨著青島城市綜合競爭力一同成長,2003年,青島市被列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首批試點城市;2010年,青島成為了全國“三網融合”首批試點城市之一;青島還是目前國內高清頻道最多的城市。不難看出,青島這個城市一直走在新媒體領域變革的前沿,變革中的探索與活力對文化藝術的傳播來說也充滿挑戰和機遇。青島這座城市的諸多特質,比如浪漫、富有愛心等,實際上都是海洋文化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體現出的“開放性”、外向型”。從文化意義上解析,一些文化元素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氣質,決定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異,最終會歸結到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城市的生命基因是凝聚歷史與文化。衡量一座城市發展健康的標準,最首要的并不是規模,而是城市文化特色保持、傳承、發展的程度。這是城市發展和競爭的最終選擇,也是現代城市文化建設必然的路徑選擇。
四、海洋文化的傳播形式分析
單純從媒介類型談海洋文化傳播,不免會匯入宏大敘事。在此選取一項海洋藝術——青島地方戲茂腔作為個案分析,以期達到見微知著的目的。 “地方戲”是具有某種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統稱。地方戲流行于某一地域,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并且是那一地域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舞臺劇形式。茂腔,由本肘鼓演變而來,清乾隆年間,肘鼓子流傳到膠東等地,和當地的民歌融合形成了本肘鼓,基本是由海陸藝術交融形成的,在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音樂唱腔的特點是簡單明快,表演風格也是生動活潑,演出劇目多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鄉間生活,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同許多帶有濃郁民間色彩的傳統藝術一樣,茂腔藝術這艘船在現代傳播的汪洋大海中幾近擱淺。而推動民間藝術這艘瑰麗的船舶繼續乘風破浪的原動力,依然取決于誕生這項藝術的這片土壤,取決于這片土壤所孕育的人們。從青島區域性傳播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建立和完善地域性藝術的數字化平臺。運用數字化信息和多媒體技術既可以還原藝術最本真的狀態,還可以模擬最適合文化傳承的仿真環境;
2.注重社會化傳習與人才培養。在大學開設選修課程、藝術賞析課程,進一步完善縣級藝術學校茂腔傳承人的教育和培養等;
3.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打破傳統民間技藝在小范圍單向、口頭、模糊的傳承方式,借助新媒體和信息交互技術,以生動、便捷的影像和多媒體展示,為受眾提供更為強烈、有效、刺激和互動的體驗,更有效地吸引大眾的參與,增進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由此受到大眾的喜愛而廣泛傳播;
4.采用強強聯合的手段,集中名家名角,創演制作經典名作,并強力推介,借助電影、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傳載和彰顯藝術價值和美麗。一方面推動文化市場繁榮發展,另一方面為影視多媒體制作和網絡的傳播提供生動內容;
5.策劃不同規模的活動,借助各種活動匯聚受眾,進行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傳播,如策劃舉辦各類大中小型活動:啤酒節、市民藝術節、膠東一體化發展藝術展演、市民文化角、文化站交流演出等等。
注釋:
①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元鳴,青島地方戲曲——茂腔[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觀的重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季鐵,楊嬡媛,趙江洪.地域性非物質文化與本土設計體系[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