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珍
學校教育以德育為首。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多年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工作經歷,我認為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應結合課本內容不斷滲透德育內容,以此來從小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一、在教學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要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文明意識,最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上和社會實踐中培養和熏陶。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向學生滲透文明意識,引導學生做一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有文明素養的人。
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第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第三課《校園里的浪費現象》時,要向學生說明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是對資源的珍惜,是對勞動的尊重,是任何時候都應該大力發揚的優秀品質。為此,無論身處何處,都不要浪費資源如浪費糧食、浪費水等。如我在教學完這節課后,帶領學生們來到教學樓各層樓的衛生間,讓學生檢查每個洗手臺上水龍頭是否關閉嚴實,讓學生親身體驗節水的好處。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第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第五課《我是社區小主人》時,要教育學生努力創造、參與、倡導積極、和諧、有生命力的社區文化,愛護我們的社區,時時維護好自己所在社區的美好環境,一旦發現不文明現象要敢于指出并幫助他人糾正,要正確處理好鄰里關系,在社區里做個文明、友善的小使者等,以此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努力培養學生成為有公德心和責任感的時代新人。如我在教學完這節課后,就布置學生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小區里,自己動手檢查小區內是否存在亂丟的垃圾、亂貼的廣告等,要求學生發現這些影響形象、身體健康的情況,必須自己動手把它們清理掉,從反饋情況看,每個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收獲,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社會公德認知水平。
二、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精神。如在上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第一課《我的中國夢》時,就要誠懇地告訴學生,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煥發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蕩起億萬人民的共鳴。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中國夢”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之夢;對個人而言,“中國夢”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夢,中國夢里離不開所有的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學習的少年兒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學習,掌握過硬本領,并明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同時懂得“中國夢”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強國之志。
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和帶領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或紅色教育基地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如我在教學完這節課后,就要求每一位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這個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有什么關系,平時應如何做。結果發現效果很好,許多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并談到要把自己的個人理想與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結合起來了。
三、在教學中滲透珍愛生命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還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多種方式,循序漸進地向學生普及有關生命教育的知識。如在上小學六年級第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第五課《視力健康與保護》時,要向學生說明,眼睛是人體最寶貴的感覺器官,保護好眼睛,才能正常地學習、生活和工作,才能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由此,每一個人都要告別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我在教學完這一節課后,要求學生從現在做起,認真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一定要注意看電視和看書時的姿勢,決不能趴著、躺著看書等,學生們一個個保證做到,并且在課室里原來坐得不好的學生也馬上調整好了坐姿。同時,教師可以從眼睛引申到整個人的身體乃至人的生命,要求學生不但要愛護好自己的身體,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時時刻刻牢記健康和安全,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德育滲透在教學中,從小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認真學好本領,樹立長大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健全他們健康向上的人格,培養他們美好的情操,并把所學習的內容全部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實踐加深記憶、養成習慣,把他們引導成為一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貢獻的人。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