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姿萱 吳夢娟 周祖卉 劉琪
摘要: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解決養老服務問題刻不容緩。新時代背景下智慧養老模式的產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養老模式的不足,卻也帶來信息化人員匱乏、老年人接受程度低等問題。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調研,分析傳統養老和智慧養老模式的痛點并對二者優勢進行結合,構建養老服務新內容,促進養老模式的升級。
關鍵詞:智慧居家養老;養老模式;新時代
一、背景
目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不斷加重。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一方面,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 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 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1];另一方面,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的1 786萬人減少了63萬。由數據可見,中國已處于老齡化社會,也意味著我國的養老事業正面臨著重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2]。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升級養老服務體系,成為中國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二、養老模式現狀
(一)傳統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和對現有文獻的研究,將現行的主要傳統養老模式歸納為三種: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其中,居家養老是對前兩者的優勢的綜合和缺陷的彌補。居家養老,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通過社區網絡的連接,再加上政府政策法律的保護,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如今居家模式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但其實踐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信息傳遞不及時,資源配置不到位。傳統養老模式更側重于線下,目前線下的養老需求由本人發出,經過社區居委會,委派服務人員上門服務后在居委會報備。由此流程可見,養老需求信息多層傳遞、交流不暢。
2.服務效率低下,服務人員匱乏。由于信息匹配不及時,很多老人的養老需求不能及時得到傳遞,針對服務的反饋結果不能及時收集,在一方面降低了養老服務和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很多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素質有待提升,服務內容有局限性且缺乏專業性,這也導致了服務效率的低下。
3.投入資金不充足,養老設施不完善。來源有限的社區管理資金,難以支持全面的居家養老服務。早期社區建設普遍忽視養老設施和場所的建設,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和娛樂需求。
(二)智慧養老模式現存問題
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對養老事業進行改革與創新,在 “互聯網+”的背景下重新探索新型養老模式。智慧養老,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現代智能設備對老年人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務管理,實現現代科技與老年人的智能互動,保障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提高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滿足感。智慧養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養老模式的不足,但新的問題又隨之出現。
1.信息化養老人員缺乏。要推行智慧養老,基礎的技術問題不容忽視:如何實現大數據分析下的資源整合、如何實現養老服務的信息化等。一方面,智慧養老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巨大且要求苛刻,需要擁有數據處理能力和醫護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目前在社會上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目前養老服務人員社會認可度低,在某種意義上社會地位低,因此擁有技術知識的人才不愿意就業。這兩方面原因共同導致信息化養老服務人員的匱乏。
2.“智慧養老”并非真的“智慧”。部分智慧養老產品沒有體現以老年人需求為本的宗旨,產品設計未完全實際考慮老年人的使用能力和習慣,老年人無法熟練使用。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沒有達到產品設計的目的。
3.養老服務內容有局限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情感、受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3]。傳統養老習慣更集中在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略了老年人需求的多樣性。若要提高養老水平,老年人的多樣需求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滿足。
三、基于智慧養老的養老服務創新
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立足于老年人服務需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參與、市場導向的原則,整合多方資源,彌補現有不足,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2]。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是在目前智慧城市轉型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創新的養老模式,建議在現有的養老模式下高度結合智慧養老,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安全管理、遠程護理、在線助老等服務,從而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模式。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養老平臺信息化,養老產品適老化
建立全面、高效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實現養老信息化。以老年人信息和服務資源等數據為基礎,建包括老年人專屬信息檔案、電子病歷、醫療護理服務信息等的基本信息數據庫。平臺數據由用戶或管理人員及時定期更新和反饋,保障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為資源有效配置創造條件,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
產品的設計真正實現“以老年人為本”,注重產品的個性化。針對不同年齡段、健康狀況的老年人設計個性化配置的階段性養老服務產品。解決“智慧養老”無法真正“智慧”的問題,可以將電子產品、電子軟件的使用者從老年人轉變為服務人員及其子女。如:老年人通過佩戴可以實時監測的電子設備,管理人員使用設備配套的軟件實時監測甚至提前預估老人身體狀況。在家中安裝視音監測報警系統,在老人遇到突發狀況而不能及時求救時,系統自動報警,方便其子女或養護人員及時趕到施救。
(二)提升醫養結合水平,注重多樣養老需求
醫養結合是推進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有力支撐。根據調查研究,老年人大部分養老支出都花費在醫療上,醫療與護理成為養老服務中的重點項目。在社區引入專業醫療設備、配備專業醫護人員,培養具有醫護技能的專業護工隊伍,成為提升醫養結合水平的緊迫任務。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發展觀的第一要義。養老服務發展必須立足于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在保障老人基本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重視老人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融入等精神需求[2]。調動老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力,全面提升老年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參考日本養老方式,打造兼具老年教育功能和醫護功能的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三)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建設多元化服務隊伍
提供優質養老服務,專業的服務人才隊伍必不可少。龐大的服務人才隊伍可由兩部分組成:專業人才和志愿者。專業人才隊伍常駐各個社區或服務點,日常服務老年人和大數據分析信息;志愿者周期性地、有組織地在服務點或上門進行養老服務。一方面,培養專業人員。政府層面,設立專項資金、出臺政策保障養老服務人才;高校層面,規范專業化教育,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學科交叉,針對性地培養復合型人才;企業層面,建設健康養老實踐基地供高校人才實操學習,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高效對接;社會層面,提高養老服務從業者的待遇,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同感,激勵更多人從事養老服務事業。另一方面,壯大社會志愿者隊伍。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社區居民或低齡的老年人參與養老服務志愿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將養老志愿者服務列為必修內容。
(四)堅持政府為主導,社會積極參與的宗旨
我國老齡化嚴重,養老產業在未來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推進新產業智慧居家養老模式,應堅持“一方主導,多方參與”的路線,即政府占主導地位,多方社會力量參與。
政府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扶持力度,引領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首先,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以及政策支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多種形式的優惠對企業進行扶持,支持企業開發大數據和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以及研發智能軟硬件。其次,引進和培養高水平人才,推動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社會組織能力,促進各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鼓勵企業與社區養老服務管理中心合作,創新養老服務方式,多方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最后,完善養老服務的評估和監管體系。憑借信息化手段提高社會組織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加強養老服務業的內部治理和規范運營,健全治理結構、加強檢查監管,完善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制度[2]。參考日本為養老服務建立了多主體的評估制度,有利于政府進行養老服務相關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政府管理和監督養老機構運營[4]。
四、結語
在大數據新時代,智慧居家養老模式是一種養老新模式,在未來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需要政府的主導,社會力量的參與,為老年人提供及時又全面的養老服務,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根先.論技術進步的倫理問題[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9(2):6-10.
[2]毛佩瑾.新時代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發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63-70.
[3]強薇.站在“風口”上的機器人(科技大觀)[N].人民日報,2016,2016-12-17(011).
[4]黃浩.日本養老保障制度對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啟示[J].經濟師,2019(1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