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博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去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不只是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在小學和初中,當然,小學階段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最好時機,這對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我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是學生時期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階段,只有小學生具備充足的自學能力,才能從已有的知識領域拓展到未接觸過的知識領域,培養語文的自學能力必須先培養語文的閱讀、記憶、積累和應用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能夠自己去汲取知識,來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現代化的教學不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把學習知識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探索知識的規律。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上缺乏的不是學習的人,而缺乏的是能學習、會學習的人,缺乏的是創新型人才,只有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讓學生長大后成為創新型人才,為國家所用。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存在的困難
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貫穿古今,一直重視給學生進行“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而忽略了讓學生進行自我的創新和改進,并不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排斥舉一反三的學習方式,而造成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困難。另一方面,小學生自我意識較差,自學能力薄弱,不懂得怎樣學習,教師教導起來較有難度,這也造成了小學生難以提高自學能力。
三、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措施
1.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只有廣大學生對應用語文實踐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有機會更加愿意積極去主動參與學習應用語文,從而有效培養廣大學生的良好語文實踐自學能力。
一是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渲染課堂氣氛,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小學正是學生最活潑好動的一個時候,這時小學語文教師就更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活潑好動作為一種優點來加以培養。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課的任何時候,要注意創造經營出一個開放寬松的和諧教學課堂環境。在和諧的教學課堂上,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們就一定會真正懷著愉快的學習心情更加投入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積極地開動腦筋去思考,敢于大膽自主發言。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處于平等的交流地位,有利于促使學生能夠樂于接受去體會學習使用語文,從而就會產生他們對學習語文的一種濃厚興趣。
開展各種內容廣泛的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學習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組織各種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各種手段,在活動或游戲之后讓學生們討論這節課收獲了什么。
在語文教學的更多時候還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提高培養學生對社會學習現代語文的科學興趣。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實際,讓小學生真正感受到現實生活處處都是有用的語文,這對提高小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有很大的運用。讓學生把語文知識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中,讓他們在日常的學習使用當中,在親身觀察和參與實踐的整個過程中正確理解使用語文,掌握日常學習使用語文的基本方法,培養小學生日常學習使用語文的良好興趣和學生創造、創新活動意識。
二是要在課堂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這就需要使用家校聯合的手段來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了。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家長,讓學生在家庭范圍內,采用做游戲的方法來學習語文或者來完成語文的課下作業。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說新聞》的時候,家長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里說一說新聞,讓學生在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把新聞中的生字詞標出來,從而認識更多的新字詞,最后家長要使用鼓勵性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從而讓學生更樂于表達自己。
2.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自學方式
要想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自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們聽從教師的安排,而不去進行自我學習,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新課標的深化,教師們開始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自學能力,與此同時,就該教授學生正確的自學方式。
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文做好課前預習,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師應該教授學生怎樣對課文進行預習。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把自然段都標出來,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遍,然后對課文里的生字詞進行注音、組詞,然后讓學生們對這篇課文的思想感情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對認真預習課文的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們更有信心完成自我學習,從而提高語文的自學能力。最后,教師也應該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制定不同標準的預習方式,也就是預習作業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同時,在檢查預習作業的時候,也不應該是看學生做的標記多不多,正確率高不高,而是要看學生有沒有認真完成預習作業。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要想讓學生培養語文自學能力,良好的自學習慣很重要。學生要規規矩矩地寫字、仔仔細細地讀課文、踏踏實實地練習、認認真真地完成作業。自學習慣不只是在學習語文方面有用處,在各科學習中都有用處。對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培養學生自己做作業的習慣。有時候學生會因為作業多而去抄同學的作業或者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自己做作業的習慣了。一開始可以給不同的同學發不同順序題號的作業,這樣可以強迫學生來做作業,也可以依靠家長監督,家校聯合,強迫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慢慢地,學生就不愿意去抄作業了,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幫助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督促學生養成課上做筆記的習慣,學習做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不同樣子的批注進行做筆記,這樣更加一目了然。家長在家里也要督促學生課下對照筆記進行復習,家長在不斷督促下,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有一小部分是在課堂上,大部分還是在課外,學生要不斷地進行課外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才能培養語文自學能力。工具書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更能簡單、明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從而輔助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
對于小學生的自主語文學習自學能力的不斷培養仍然是一個漫長又復雜的成長過程。只有語文教師和學生、家長相互溝通聯合,從如何培養廣大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自主學習和感興趣的各個角度進行出發,才能真正讓更多學生真正主動地學習語文。同時,教師家長應該在教學課堂上認真教授每個學生自己進行學科自學的行為方式和教學方法,家長在教師課堂外對每個學生的學科自學行為進行嚴格監督,從教學方法到行為習慣,進而不斷提高每個小學生的語文學科自學能力。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