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福
摘 要:閱讀既是文明的載體,也是一種享受,通過閱讀獲得的知識會讓我們受益終身,也會成為我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開展初中生的語文教學工作,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閱讀素養,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經驗及理論學習,仔細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課堂;閱讀教學;興趣;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05
在書籍的世界里,隨著我們一次次的遨游和暢想,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次洗禮。在閱讀中我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還收獲了人生的智慧。是閱讀讓我們變得更加智慧,是閱讀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中學階段,我們必須重視和落實閱讀教育。
一、培養中學生閱讀素養的重要價值
(一)閱讀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閱讀內容中,不僅包括對課本的閱讀,課外閱讀也占據重要的地位。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閱讀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在早期階段,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和理解能力。教材中的文章在選材、篇幅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因而課外閱讀可以進一步彌補大綱規定范圍之內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課外閱讀的題材、篇幅都更加豐富和靈活,很多內容擁有精彩的故事情境和耐人尋味的哲理,通過學習可加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喜愛感和親近感。
(二)閱讀有利于開闊學生眼界,提升社會意識
語文學習不僅有識字、寫字、作文等,還包括多種形式的情感活動和創造性活動。語文學習的內容來自社會實際、日常生活,其內容廣泛而深刻。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學以致用”。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和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呢?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閱讀能夠推動學生社會意識的提升,并在閱讀中實現進一步的培養和提升,使學習、生活、社會、教學實現有機聯系,賦予語文學習以價值感。
當前的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被保護和照顧得過于周道,失去了很多親身體驗和實踐的機會。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不必親自實踐,就能夠知道更多有關國家和世界的時事,更多地接觸社會上的諸多事物,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狀況,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情況,進而促使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社會責任感。
(三)閱讀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語文素養
學生儲備的知識量對學習語文和其他學科都有重要的影響。要想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閱讀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學生通過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學習更多的語言知識,還能廣泛涉獵科學、自然、文學、歷史等知識,能夠吸取他人文章寫作的一些有益經驗,進而實現自身知識量的提升,這些通過閱讀得到的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寫作、繪畫,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矛盾和選擇。
(四)閱讀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寫作一直都是教學的難點。很多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優秀的作品,重要的一點就是前期做好了閱讀的積累,可見人類的想象和寫作水平是可以通過閱讀得到提升的。然而,當前還有很多家長和教師不能正確看待課外閱讀,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局限在教材及考試大綱內,認為除此之外的閱讀都是無意義和浪費時間的。在實踐中,作文大全、好詞佳句、試題庫才是家長和教師推薦的主要閱讀讀本,其他的名著、國學、經典、散文、小說等是大部分家長不支持的。這種對于閱讀的偏見直接導致學生閱讀的匱乏,在寫作時表現出素材不夠、語言組織混亂、構思邏輯性差等問題。為了改變現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提倡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外閱讀的培養。
二、培養中學生閱讀素養的策略探索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材中的文章是開展閱讀教學的基礎,教師要吃透教材,立足初中生的生理特點和興趣偏好來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生字生詞的學習,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感悟其中的深刻內涵。
在語文教材中,古詩詞言簡意賅,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涵,是培養中學生閱讀素養的良好載體。為了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閱讀的主題,教師不妨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形象、具體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的《水調歌頭》,這首中秋詠月兼懷親的抒情作品是寫中秋的經典,歷來被人們所稱頌。如何幫助學生準確體會其中的主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以視頻的形式播放蘇軾的人生經歷,利用幻燈片展現中秋佳節的圓月之景,引導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蘇軾生活的時代,感受作者的千愁萬緒,以及愁緒之下的曠達胸襟,在作者的引導之下獲得一些人生的哲理。
(二)開展課堂互動,激發學生閱讀思維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談話、分享等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鼓勵學生針對特定問題發表見解,暢談自己的感受。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藤野先生》時,教師可以圍繞“偉大”一詞展開教學,一層層提問,如:“藤野先生是魯迅青年時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教師,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魯迅是怎樣評價他的?”隨后,學生們找到了“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所知道”這段話。通過閱讀,學生知道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總的評價是“偉大”。教師接著提問:什么是“偉大”?僅兩年的師生情誼,魯迅后來也棄醫從文了,二十多年后為什么說在“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呢?通過啟發式提問,并以“偉大”一詞當作縱線貫串全課,使課堂結構緊湊,板塊清晰,學生的思路朝著教師的預期方向循序漸進地發展。
另外,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說,也要給學生“說”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忠實的聽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聽學生的看法和思考,是對學生學習進度的一個很好判斷。當然,在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和指導,引導學生高效、自主地參與思考、分析、朗讀、品味、感悟等,這樣充滿互動和愉悅的課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而推動中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三)讀寫結合訓練,拓展學生閱讀學習
除了課堂閱讀學習,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習到的知識內容設計一些小練筆,將閱讀課堂延展到課下寫作,通過讀寫結合鞏固學生閱讀所學,推動學生學會“輸出語言”。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閱讀和寫作兩個學習模塊的界限,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歸納,進而實現融會貫通。
例如,教學完《水調歌頭》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寫作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
活動一:關于中秋節這個題材,不同時期的文人墨客創作出很多作品,請大家想一想自己曾經學過的或者課下看到過的詩詞,一起來背一背,寫一寫。
活動二:李明的媽媽十分想念外出上學的兒子,如果讓你引用《水調歌頭》中的一句來勸她,你會怎么說?
活動三:同樣的一輪中秋月,王建發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哀嘆,蘇軾卻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個人面對同一輪明月,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感慨?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態度?請你寫一寫自己的思考。
以上一系列讀寫活動都是對學生學習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古詩詞知識,訓練其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逐漸完善學生的閱讀知識結構。
(四)開展課外閱讀,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開展課外拓展閱讀要求語文教育者必須遵循課程改革的精神,立足初中階段語文閱讀教材內容,通過拓展延伸、勾連、對比、創造、發現等方法延伸閱讀學習,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在多樣化的文本閱讀中,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和對比,推動中學生主動建構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如閱讀完《孔乙己》,為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魯迅,教師可以拓展引入魯迅先生《吶喊》的其他篇目;再如閱讀《孟子》,教師可以順勢勾連《莊子》的一些文章,在對比閱讀中引領學生感受兩位大家的不同風范,感受他們在設喻說理上的特征。
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從一篇閱讀到多篇閱讀的轉變,比較常規的方法是立足課文文本的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故事情節等,找到一個切入點代入課外的文章。如在題材方面,同是說明文,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說明對象下文章的不同點。當然,閱讀拓展還可以由語文學科拓展到其他學科,幫助學生鞏固相關學習方法。最常見的是語文學科和歷史學科的融合,教師若在課堂上引入《史記》等歷史著作中的選文,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還能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閱讀教學的反思
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語言知識,更能在多樣化的文本閱讀中了解古今國家的發展歷史、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以及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更重要的是借助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等。閱讀教育對中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教育,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生活的智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王一萍.親近文學名著,提高人文素養——淺談初中生閱讀文學名著的指導[J].學周刊,2015(32).
[2]楊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5(14).
[3]吳振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1).
[4]劉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5]黃敬軒.淺談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