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忠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當前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普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高中階段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受到了多方面的密切關注與重視,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傳統體育教學的機械性、枯燥性,以期促進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提升。因此,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游戲方式的應用進行分析,并且思考如何將游戲方式落實到具體教學活動當中,進而推動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就游戲方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游戲方式;應用策略
隨著我們國家當前階段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各個學科教學都存在著一定的變革,以期實現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滿足當前階段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體育課程教學在高中階段的教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幫助。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游戲可以說是受著每一位學生高度歡迎的。因此,高中體育課程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嘗試將游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全面促進學生的體育積極性提升,讓學生真正愛上體育活動項目。
一、運用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并且新的課程改革當中明確了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進行教學。因此,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課堂實際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科學、合理化的體育游戲,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訓練學生耐力的過程中,筆者并沒有單純采用長跑項目的教學模式,并且意識到了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得學生產生厭倦等心理,所以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籃球、足球等鍛煉耐力的活動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這些訓練耐力的相關運動項目,這樣學生就會在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中積極參與進來,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較大的幫助。然后,筆者還會結合學生的興趣喜好創建出相關的游戲活動,設置趣味競爭等游戲環節,讓學生在競爭游戲環節中掌握籃球技巧,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并且確保游戲與體育活動項目的互相契合。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之下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并且通過相關的游戲活動最大化發揮出學生的體育技能掌握程度,進而有效改變傳統、枯燥的體育項目訓練模式。
二、運用游戲活躍課堂的氛圍
體育游戲主要就是依據游戲化的活動而構成的體育活動項目,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體育訓練活動的基礎之上創建出合理的游戲方式。因此,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巧妙將游戲應用進來,不斷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靈活掌握體育運動項目的技巧。
例如,在開展穿越障礙物項目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意識到了如果在課堂中僅僅只是單純講解相關的動作技巧與要領,學生不僅僅不會全面掌握到技巧,還會容易感覺到體育課堂的沉悶、枯燥,對于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內容學習興趣不高,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升。所以,筆者結合本節課程運動項目開展了“快樂穿越障礙物”的游戲活動,先運用小墊子、跨欄架等體育器材設置了障礙物,讓學生排好隊依次穿過去。然后,筆者再根據游戲活動的進程以及學生的綜合情況,逐漸增強障礙物的數量與游戲難度。最后,筆者會在學生們進行游戲的過程中進行數據記錄與統計,用時最短的學生即為獲勝。如此一來,筆者通過在體育教學的活動當中設置這樣的游戲環節,有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游戲活動上面,并且活躍了體育教學活動的氛圍,進一步提高了體育游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游戲培養合作的精神
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還需要加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定一些合作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共同協作與監督,進而有效完成體育項目的學習任務。
例如,在進行“足球”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組織了學生進行射門比賽的游戲活動,首先在課堂中結合班級當中不同學生的學習特征引導其分為了兩大組,其中一組主要負責防守,另一組則主要負責進攻,筆者則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計算每組的分數。然后,在規定時間之內得分最多的小組即為獲勝,如此一來,各小組在這種體育活動之中為了獲取勝利,都會積極參與傳球、調整自射門角度等,并且在這一過程之中能夠實現互相進步、互相合作,促進了學生合作能力、團隊意識的增強。
總而言之,游戲方式在體育項目教育當中合理的滲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興趣,高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運用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合作精神等多方面出發,全面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與綜合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波.淺談趣味游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159.
[2]孫紅俠.游戲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0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