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圖書館是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公共圖書館是提高群眾文化水平,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文章主要對圖書館社會責任進行分析,結合當前時代背景下對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希望通過文章論述能夠對公共圖書館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我國文化體制深層次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基礎。
1 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1)提供圖書文獻資源服務。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各種載體、不同領域的文獻信息資源滿足了民眾不同的閱讀需求,這是開辦圖書館的初衷,也是全民族素質不斷提升的基礎。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收藏的圖書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以及民眾日常學習的不足,使民眾的知識視野得到進一步擴展。民眾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被積極、健康、正面的內容影響和熏陶,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也隨之提高。另外,在互聯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圖書館緊跟時代潮流建立起數字圖書館,民眾獲取文獻館信息資源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思想文化素質朝著更高層次不斷進步。國民整體素質的不斷提升推動了國家精神文明建設。
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極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有重要意義。圖書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多種多樣,是向人民群眾展示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公共圖書館擁有優質的平臺資源,更容易獲取民眾的信任,將優秀的價值觀傳遞給社會大眾。通過舉辦文化展覽、開展文化講座、設立文化專題閱覽室、建設文化資源庫等多種方式,公共圖書館要營造傳統文化傳播氛圍,使大眾便捷的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3)主動擔當文化精準扶貧。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深遠意義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它有助于貧困文化的改造,杜絕返貧現象的發生,對阻滯貧困代際間的傳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扶貧對象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我能力、實現脫貧致富理想的戰略選擇。作為政府部門開辦的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是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擔當。應鼓勵和引導各類圖書館及民間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通過購買社會服務來有效調節社會公共產品供給,滿足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圖書館通過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閱讀推廣、送書下鄉等一系列活動,保障了群眾獲取知識、得到終身教育的基本條件。圖書館利用現有文獻信息資源,通過專業人才把有利于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文化信息和科學致富的先進科技信息傳播出去,不但可以有效改善貧困地區的文化供給,還可以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圖書館公眾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勢必緊跟時代步伐,響應文化精準扶貧這一戰略舉措,站在文化精準扶貧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最前沿。開展精準扶貧是圖書館的歷史使命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然結果,推動文化資源的精準化傳播和針對性服務是圖書館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1]。
4)危機信息服務。隨著圖書館規模的擴展與服務范圍的擴大,圖書館社會責任也會隨之變得更寬泛,很難通過一個明確的界限或準則來定義圖書館社會責任。但可以確定的是,圖書館的社會職能要求圖書館通過自身努力,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信息服務體現了圖書館的重要工作價值,圖書館的危機信息服務內容會根據社會需求而有所變化,危機信息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危機信息收集、危機信息傳播、危機信息管理以及危機信息教育。在危機爆發前期,危機應對的當務之急是及時收集并發布危機信息,把握即時狀況為第一要務。以確認事態發展為前提,傳遞災害應對的科學知識、進行信息交流、組織建設等,可以為危機應對提供智力支持并減少公眾恐慌。危機過后,保存歷史記憶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使命,面對災害與緊急情況等危機狀況,如何積累總結經驗、強化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社會危機意識,都是圖書館重要的現實課題。
2 圖書館的社會責任下可持續發展策略
1)以企業管理模式推動圖書館現代化管理。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企業的發展與倒退取決于產品,因此企業的管理制度是為了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滿足社會需求而制定和推行的,為的是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圖書館想要發揮其資源庫的教育作用,就要不斷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使文獻信息服務契合市場需求,這就需要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知識經濟主流的崛起,民眾對知識的訴求越來越高漲,如何將知識產品與市場有效結合,使產品適合市場的要求是圖書館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圖書館要應用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模式,對外開拓市場、強化市場調研、創新推廣模式,對內深化改革、強化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調動起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豐富圖書館教育形式,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實現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2]。
2)變革模式提升文化服務能力。現代圖書館應當在堅持高效原則的基礎上,變革傳統服務模式: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設備,優化工作流程并提高各個程序的銜接度,構建高效的工作模式以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能力,包括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的文獻檢索記錄進行全方位追蹤,建立數據分析檔案,合理監控讀者的閱讀需求及文化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服務方式;基于物聯網技術對圖書館的管理運行系統、環境監測系統以及調度系統等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圖書館的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3)精準識別文化扶貧服務產品。文化扶貧服務產品的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公共圖書館對目標人群的文化需求進行分析和篩選,依據結果確定相應的文化扶貧產品,有目標的、高效的輸入文化信息資源。文化扶貧產品可以是符合區域文化,在原有文化產品的基礎上演變的具有創意性的文化產品,也可以是符合貧困目標人群的圖書館原有的館藏紙質資源、數字資源、無障礙閱讀機等。其中創意性文化產品,有助于圖書館和貧困地區向外界展示自己,增加知名度,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從而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也可以為其他貧困地區樹立精準扶貧的榜樣,通過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研究,提高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凝聚力和自
豪感[3]。
4)主動且有效的危機信息傳遞。危機信息傳遞是圖書館在危機來臨時的重要社會責任。傳播危機信息的方式與內容應根據社會需求決定,包括發布實時的受災信息、傳遞危機應對情報、擴散賑災重建信息等。危機爆發初期,真實、準確且集中的信息有助于平穩度過慌亂期,迅速掌握當前階段的發展勢態并輔助決策,有針對性地進行危機恢復工作。圖書館若能把握受災狀況并整合發布實時的受災信息,將在危機爆發后的應對工作中發揮很強的實際效用。
3 結語
總而言之,圖書館作為民眾獲取文獻信息資源、接受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文獻信息資源的集散地、是傳播文獻信息資源的樞紐,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做好全方位的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均樂.信息時代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創新[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12):74-75.
[2]李詠梅.新時代下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發展[J].文化產業研究,2019(2):244-253.
[3]付亞男.新常態經濟下當代數字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