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學生疫情返校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論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提出學校要做好心理調研,正確認識學生返校前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制訂學生心理危機工作預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明確新常態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將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并進,創新心理主題班會活動課程;加強家校溝通,實施習慣養成教育。
【關鍵詞】疫情 返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11-02
受疫情影響,長期“宅”家生活使學生產生各種不良心理問題。為了確保學生返校后盡快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學校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使學生消除顧慮,投入到正常的學校學習生活中。
一、做好心理調研
城區教育局教研小組聯合專業心理教師組成心理健康調研團隊,對部分學校的學生進行心理調查,根據學生問卷和訪談記錄的各類心理現象分析,發現疫情后返校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因為學校人員聚集而產生的心理焦慮;2.防護措施嚴格,感覺太麻煩而產生抵觸心理;3.長期“宅”家作息不規律、精力跟不上,對學習產生懈怠心理;4.容易沉迷于電子產品,自控力較差;5.開學以后時間緊,學習進度加快,可能造成跟不上進度而產生消極心理;6.學生學習成績出現兩極分化,產生過大心理壓力,等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產生困擾著學生,也影響了學校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學會接納和包容,主動與學生溝通,鼓勵學生接納不良情緒,用積極的情緒改變自己的心態。比如,由專業心理學專家、教師指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情緒調節,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進行心理調試:1.淡化過去,接納當下的情緒;2.明確當下,關注此刻;3.制訂目標,做出承諾;4.心動行動,釋放自我。教師從“心”開始,積極應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以樂觀向上的心態踏入校園,邁向新的征程。
二、制訂學生心理危機工作預案
學校要制訂好學生心理危機工作預案,對外保持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及時了解新常態下的疫情變化和可能隨之引發的心理疾病;有關部門應與學校政教、教務和團隊等緊密聯系,制訂聯動機制和突發事件應對方案;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特別是心理個案的跟蹤輔導,對學校感到棘手的、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建立轉介機制,及時對接相關醫療部門尋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另外,由專業心理教師組建疫情防控心理疏導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線上和線下個體心理咨詢服務,實行24小時值班制,接聽心理咨詢熱線電話,為廣大師生和家長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各校公眾號要開辟疫情防控心理疏導“留言專欄”,多渠道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確保工作開展的主動性。
三、加強心理健康主題宣傳教育
教師要引導學生知曉做好防護措施對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意義,及時向學生和家長宣傳返校前后的衛生安全措施等,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學校做好了健康安全的充分準備。學校還可以結合全國人民共同攜手抗擊疫情、白衣戰士不顧生命安危、迎難而上、可歌可泣的事跡,讓學生看到中國人的勇敢、善良和智慧,見證了團結的力量。新常態下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還應強化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珍惜生命,進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感恩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這也正是學校踐行“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
四、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并進
在一個班集體中,個體的行為往往影響整個班級,而班集體反過來也會對個體成長產生影響。教師可以將個體輔導的目標放到團體輔導活動課中,讓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參與體驗,在體驗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如構建健全的人格,即育德育心、育心養德,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師可以將班會課的德育主題和團體心理輔導課深度融合,擬定心理主題班會活動策略。班級團隊的力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班級活動是構成班級向心力的載體,主題班會活動是班主任與學生直接溝通的橋梁,使學生釋放情緒和感悟明理,特別是心理主題班會應有針對性地對疫情返校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營造健康向上的班級氛圍。例如,開展線上心理主題家長會——“致孩子和父母,我們共勉”,讓學生在班集體中感受到溫情,增強學習自信心。
學校要重視“開學第一課”,運用相關心理疏導知識,將防疫知識、愛國情懷、感恩教育和科技進步教育主題等融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心開始,迎新學期”,并組織專家團隊錄制示范課,形成教學資源包提供給班主任進行培訓參考,各班主任根據自身能力和班級學情參考課例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同步教學”“雙師教學”的方式,或者以“課例導航”的方式進行創新教學。這樣既確保每所學校、每位班主任都能高質量上好“開學第一課”,也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專業水平。
此外,教師要準確了解每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班主任要聯系對應科目的任課教師,做好課后輔導。教師從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角度出發,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上講究策略,告訴學生本學期的學習強度與以往不同,為學生做好心理建設。度過緩沖時間段后,學生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再進行相應的學科知識檢測,既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五、家校溝通,加強習慣養成教育
(一)組織線上和線下“家長學校”主題培訓
教研小組指導學校利用好“家長學校”平臺,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給家長做專題講座。如聘請國家級著名心理專家、一線教師、本城區心理專家等,做“孩子的成長,我們共同關注”相關專題講座。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做好學生聽課的監督反饋,特別是班主任和家長溝通時應講究方式方法。孩子“宅”家生活和學習產生不安和焦慮情緒,更多的是需要大人的理解、關愛和幫助,即便出錯也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導。教師不應把學生線上學習的不足,直接歸咎于家長的監管不力,否則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家長會責怪、訓斥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組織好線上、線下“家長學校”主題培訓活動,學生方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如江南區的中小學生在家上網學習出勤率達98%以上,鄉鎮學校也達到96%,沒有發生親子之間的惡性沖突事件。
(二)家校配合,進行“21天效應”訓練
行為心理學的“21天效應”是指個人通過21天反復練習,把新習慣或者理念,變成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教師在開學前后可以和學生進行“21天作息時間打卡訓練”,調整好作息為開學做準備。家長要求學生在家根據學校作息時間表度過一天。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大腦中的生物節律就能盡快匹配學校的作息要求。開學以后,教師也應要求學生做好學習任務,按時完成21天打卡訓練,學生堅持下來了,就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自律的培養
孩子習慣的養成需經歷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留心觀察明顯不適應學校生活的學生,通過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找準原因、及時疏導,促進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習的節奏;教師與家長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提升學生學習的自律能力。
總而言之,從“心”開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家庭戰勝新問題的起點,在疫情背景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學校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保證、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有力保障。
作者簡介:梁紅(1967— ),女,壯族,廣西百色人,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