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建議語文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方法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人道主義教育、公德教育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德育 愛國主義教育 人道主義教育 公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23-02
小學時期是每一個人身體成長的重要時期,更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說,小學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黃金時期。在小學時期抓好德育工作意義重大。在小學階段,除了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課進行德育滲透,也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靈活地滲透德育。那么,語文教師可以開展哪些德育工作呢?又該怎樣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愛國主義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與愛國主義有關的課文還是比較多的,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德育教學內容,再根據選定的德育內容設計教學步驟、選擇教學方法。比如,《可愛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述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接著分別描寫海水、海底的動物、海灘和樹林,最后照應開頭,總結全文,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贊美和喜愛之情。這篇課文可以通過讓學生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富饒,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比較適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定了這個德育目標之后,筆者選擇分析課文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開展教學。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然后引導學生總結:西沙群島是個什么樣的地方?有了之前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接著,筆者進一步啟發:西沙群島只是我國南方的一些小島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美麗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美麗的寶島臺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三教名山武夷山,雄奇秀麗的黃山,物產豐富的大、小興安嶺……筆者一邊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一邊簡單地講述。學生一邊觀看,一邊驚呼:“我們的國家太美麗了!”“我們國家的物產真的是太豐富了!”“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去看看這些美麗的地方!”……在各種贊美之詞紛紛冒出來之際,筆者趁機引導:我們的祖國如此美麗富饒,我們怎能不熱愛她?學生通過認真地學習、分析課文,再通過觀看相關的圖片、小視頻等,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一種贊美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又如,《回到自己的祖國去》主要講的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沒有貪戀美國優越、富裕的生活,毅然決然地攜妻帶子回到當時貧窮落后的祖國的故事,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雖然篇幅比較短,但是人物的精神比較突出,是典型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再者,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習起來沒有什么難度,所以,筆者決定把重點放在思想教育方面。筆者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聽—讀—講—析—看—思。筆者先播放朗讀的錄音,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感受華羅庚那種蕩氣回腸的愛國深情。接著,全班集體朗讀,讓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體會華羅庚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讀完之后,筆者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知道當時的祖國是多么貧窮落后,百廢待興,而當時的美國又是多么地富裕,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條件是多么優越。在這樣的情形下,華羅庚卻能放下在美國的一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愛國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通過背景介紹,學生明白華羅庚當時做這個決定的可貴。
在學生聽得入迷,完全沉浸到了教師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之際,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華羅庚從報紙上知道自己的祖國解放了有哪些表現?從這些表現可以看出他對祖國怎樣?(一直關心祖國的動態,一直心系祖國)2.當他的美國朋友挽留他的時候,華羅庚是怎樣說的?表現了他的什么精神?(學生的答案非常一致:愛國主義精神)筆者接著總結:華羅庚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即使當時美國很富裕,他在美國生活得很好,但是他也沒有嫌棄自己貧窮落后的祖國母親,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的懷抱,愿意為建設祖國盡自己的力量。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上像他這樣愛國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如南宋時期杰出的軍事統帥岳飛,他帶領岳家軍抗擊金軍,收復了大量的失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他帶領軍隊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用十余年的時間,掃平了多年肆虐東南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抗日戰爭時期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更是數不勝數,如趙一曼、楊靖宇等。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很多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建設,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毅然決然回到祖國,如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錢學森、有“兩彈元勛”之稱的鄧稼先等。筆者一邊播放多媒體課件,一邊簡要講述他們的感人故事。學生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快下課的時候,筆者總結道: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就有非常多的愛國志士,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為祖國無怨無悔地付出,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那么,我們長大以后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祖國需要我們,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很多學生在日記中談到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還把這些愛國志士當成榜樣,決定向他們學習。
二、人道主義教育
人道主義泛指一切強調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及權利的思潮和理論。人道主義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小學語文教材里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也不少,如《掌聲》一文講述了一個叫小英的女同學,因為小時候生病,一條腿落下殘疾,她非常自卑,后來在一次講故事的活動中,在大家的鼓勵下,她勇敢地走上了講臺,從此變得開朗、積極、樂觀。這篇課文比較適合滲透人道主義教育。
在明確教學方向后,筆者選定教學內容,決定采用重重設問、以問促思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得到教育。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小英同學平時總是怎樣的?為什么?在小英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時大家做了什么?小英感受到了什么?從那以后,小英變得怎樣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如果小英上講臺時大家都嘲笑她,她可能會怎樣?我們在最困難、最無助時最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弱者?學生在思考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不但很快地理解了課文,而且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想認識水平也得到了啟迪和升華。
三、公德教育
公德是指有關社會公眾的安寧和幸福的行為。公德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如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誠實守信、環境保護等。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公德心,對于培養學生的寬廣胸懷、慈悲心、愛心、規則意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與此有關的課文比比皆是。教師在教授這類課文時,應該側重于讓學生談感想、重實踐、寫體會,這樣才能發揮德育的最大價值。
比如,《皮巧根橋》這篇課文就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在講完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筆者提問:“皮巧根和爺爺砍樹造這座橋是為了賺錢嗎?造好橋之后有什么作用?”對此,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他們是為了大家方便,無私地為村里的人服務。”“后來雖然造了更好的橋,但是大家都一直用這個稱呼,可見大家對他們的這種一心為公行為是非常贊賞、非常感恩的。你們還見過哪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你們有沒有為公眾無私地做過事呢?”由此,激發學生談論身邊的事例的欲望。在學生暢談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請在一周之內最少做一兩件對大眾有利的事情,并且寫一寫做這些事情的經過和感想。從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收獲都很大,他們一致認為做有利于大眾的事情會讓自己心情愉悅、有成就感。甚至有個別學生還說以后要定期做好事,服務他人。
德育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滲透德育的例子也還有很多。事實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德育,能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受到德育的熏陶。
作者簡介:龍小丹(1988— ),女,廣西北流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