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成
摘 要:閱讀大量的名著作品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內心情感,并讓初中生受到優秀精神品質的深刻感染,對于提升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新一輪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加強對名著導讀教學的重視,從本班學生的愛好出發,選取有趣的名著作品來進行導讀,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對該本名著的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以較高的熱情對名著作品展開自主地建構,進一步涵養學生的個人思想。因此,筆者基于學生發展的實際特點,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點名著導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目前,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許多教師仍然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限制,認為“分數比能力強”,在課上過于突出自己的“講”和“導”,輕視了學生的“學”和“讀”,像這種功利性的名著導讀教學讓學生覺得無趣,并阻礙了初中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將以往獨斷、權威、專制的角色向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有效轉變,不斷探索并創新導讀的形式與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對名著作品的閱讀欲,使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情感得到特定的陶冶和豐富。
一、賞析文本精彩片段,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抓住初中生的好奇點,在導讀環節引領學生賞析名著文本中的某處精彩片段,以此來引起學生內心的關注,使學生帶著對具體情節或事物背后原因的好奇心來對整本名著展開自主地建構和閱讀,從而有利于提高他們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在初始環節引導本班學生共同賞析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充分地利用初中生渴望求知的這一特點,使學生感受到作品中的魅力,充分地激發他們對名著的興趣。
例如,在導讀《昆蟲記》時,首先,教師向學生出示了螢火蟲的圖片,并通過“螢火蟲靠吃什么為生?”這一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其次,通過“靠吃蝸牛為生”這一回答來引起學生內心的質疑:“蝸牛可是有著重重的殼,它是怎么吃下去的呢?”。最后,引領學生賞析某處精彩片段:“螢火蟲的捕食對象多為蝸牛。在捕食時……注射一針麻醉劑……陸續趕來……將蝸牛的肉變成液體……只剩下了空空的蝸牛殼。”教師通過抓住學生對昆蟲的好奇心理來開展導讀教學,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對《昆蟲記》的興趣。
二、適當播放影像資料,調動多種感官
教師要努力將以往枯燥、沉悶的教學變得“活”起來,在把握當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運用現有的資源給學生創設直觀的、生動歡悅的情境,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體驗逐漸上升到最佳境界,通過鮮明的色彩或動聽的聲音來觸動學生的內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對名著作品產生較高的閱讀期待。因此,教師要尋求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播放有關名著的影像資料,以此來給學生的多種感官帶去特定的沖擊,同時加深他們對作品中某個情節、某個人物或某個畫面的印象。
例如,在導讀《水滸傳》時,首先,教師向學生播放了《水滸傳》電視劇中的一個片段:在拒絕酒家的好意勸告后,主人公走去了景陽岡,酒力發作,放翻身體睡于大石上,突然樹上的鳥兒被驚嚇到飛走了,老鼠嘰喳不停,一陣狂風來,遠處來了一只龐然大物……其次,影像視頻中鮮明的色彩、豐富的情節以及生動的聲音都給學生帶來了特定的沖擊,學生對于接下來所要發生的事情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最后,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這一章節中進行閱讀。
三、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把握閱讀主題
要想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某本名著所講的大致內容和思想主題,教師要從引導學生從知人論世的視角出發,不僅要了解作者的經歷和創作的初衷和意圖,而且還要進一步體會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格局,從而讓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狀態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名著作品的主要內容,同時降低他們對某本名著的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使學生讀懂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深度挖掘名著作品的隱藏內涵,從而讓學生真正地“讀有所獲”,優化名著導讀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導讀《格列佛游記》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如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生平、所處的英國社會狀態等。其次,教師進一步滲透名著作品的背景,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小人國”的真實情景其實就是當時政客們互相勾心斗角的一個縮影,“大人國”是國王對當時英國政策的否定,“飛島國”暗示英國當時的顛倒黑白,“慧骃國”是嘲諷戰爭的殘酷等。最后,帶著所掌握的背景資料對名著展開閱讀,學生不僅能讀出作者的奇思妙想,而且能體會到文字背后的辛辣和諷刺,從而更加明確地把握作品的主題。
四、摘抄品味優美語句,豐富閱讀素養
為了能夠促進初中生自身閱讀素養得到穩定的提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學會摘抄其中的優美語句,并對其進行品味和賞析,千萬不能只圖速度囫圇吞棗的把整本名著讀完,這樣沒什么意義,甚至還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摘抄名著作品中的優美語句或者段落,在班級內進行分享和品味,并給學生發表自己感悟的空間和機會,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對語言的摘抄和積累有利于豐富他們的語言知識,同時提高初中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最終豐富他們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導讀《繁星》《春水》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將自己認為優美的語句摘錄到筆記本上,并在班級內與大家進行分享。比如某個學生從《繁星·四五》中摘抄了“言論的花兒開得越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這一句,他說從這句話中學到了如果只顧著言說,卻不知道付諸行動,只會一事無成,人要投身于實踐,不能只是空說……像這樣,在品味優美語句的過程中,學生內心的情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促進其閱讀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要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地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原有的認知水平,通過“賞析文本精彩片段”、“適當播放影像資料”、“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以及“摘抄品味優美語句”來開展名著導讀教學,進一步引起初中生對整本名著的關注和好奇,使學生帶著強烈的熱情對名著展開建構和閱讀,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逐步把握閱讀的主題,同時受到優秀文化的深刻感染,以此來促進初中生閱讀素養的穩定提升,同時增強他們的審美感受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冬前.經典名著閱讀讓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更有效[J].中學語文,2019(35):83-84.
[2] 肖雅琴.讓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酵”[J].江西教育,2019(33):10-11.
[3] 陳連紅.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的審美滲透[J].課外語文,2019(3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