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雯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新課改政策的落實,高中階段教育已不僅限于教授學生知識,而要幫助其制定科學、適時的生涯規劃。在高中這一成長的關鍵時期,實施生涯規劃教育對高中生的自我認知、學業規劃和職業選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當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后,就如何幫助學生準確定位、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有哪些指導方式給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 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策略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落實,生涯規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中生在擁有多種選擇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高中生在高中階段不僅要以學業為重,更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包括專業選擇、職業規劃有所了解和安排,這樣才能在高校學習、深造以及就業選擇時,不會因為盲目而迷失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要在高中開展生涯規劃教育。這就要求在高中階段,班主任要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利用學生發展的關鍵期,通過調整自己的生涯規劃,積極做好知識、技能、思想、心理諸方面的準備,創設美好的人生。因此,廣大高中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準確定位,并優化生涯規劃教育方式。
一、審視高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大多數高中生來說,考上理想的大學是他們的唯一目標。至于上什么樣的學校,選擇什么專業,找什么樣的工作,那都是上了大學以后才需要思考的問題。由于生涯規劃意識薄弱、認知能力片面、視野有限,他們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專業選擇以及職業定位缺乏清楚的認知。長此以往,不僅會使當下的學習缺乏自主性、目標性,效果大打折扣,將來進入社會也更容易走彎路。
與此同時,許多家長自身角色替代化明顯。對于子女的升學、就業等問題,家長都以自己的想法、期許或社會上所謂的高薪行業等代替學生選擇,忽視孩子自己的意愿。學生在未來發展方向上沒有話語權,慢慢失去了自主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極大地影響了自身成長與發展。
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對其重視程度不高、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不足、多方合作的缺失等原因,生涯規劃教育常常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和實效性,淺層介紹、內容單一、模式固化,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在某些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甚至被邊緣化,對于學生的學科選擇、志愿填報以及未來就業選擇無法起到幫助作用。基于以上原因,開展中學階段的生涯規劃教育刻不容緩。
二、幫助學生學會在生涯規劃中準確定位
生涯規劃關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高中階段更是自我認知的關鍵時期。生涯發展理論專家金斯伯格將職業發展理論分為幻想期、嘗試期和實踐期。處于嘗試期的高中生身心正在迅速地發育、成長,他們開始具備獨立意識,擁有獨立人格,知識和能力顯著增強,價值觀逐漸形成。他們對職業產生興趣,并且對自身的條件與能力有了清晰的認知,重視不同職業的社會意義與角色定位。
在生涯規劃教育中,班主任要讓學生嘗試全面考量、理性思考:我是怎樣的人?我的能力怎樣?我的興趣有哪些?我認為什么最重要?我的未來在哪里?只有喚醒自我,才能夠走好生涯規劃的第一步。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做好定位。
1.以標準化測試為幫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高中階段的學生處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這一階段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做好積極的生涯認同。班主任可以邀請學校心育中心的專業心理教師開設以“認識自我”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悅納自己。
同時,教師可利用中國青少年發展指導平臺開展“生涯測試課”,比如MBTI職業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等,讓學生了解自身性格、職業興趣等方面的內容。筆者曾經在自己班級開設了一堂生涯規劃指導課,課前讓學生完成了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學生在課后的班會小記中寫道:“之前,我從未對自己的未來有過任何的想法和規劃。這節班會課讓我第一次打開了未來的大門,未來的就業選擇從未如此清晰,這讓我對現在的學習充滿了動力。”可見,學生的生涯規劃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進行滲透并給予正確的指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于生涯規劃有所認識,對未來充滿期許。同時,專業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標準化測試,能夠讓學生對于自身的性格特征、思維傾向、專業興趣等方面有科學、準確的了解,真正地深入內心,剖析并了解自我。
2.以學科課程為導向,賦予學生專業選擇權
高中課程改革的出臺帶來了新的教學形式,學生根據自身選擇的學科進行走班學習,化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這不僅進一步保障了學生選科的權利,更提高了人才選拔的層次,在學業選擇和未來職業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完成相應的學業任務,也要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所思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和建議,讓學生在選科時能夠結合自身優劣勢、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為大學的專業選擇甚至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好鋪墊。
3.以綜合素質評價為依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19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學生在每學期綜合素質評價中,通過自我評價、生生評價、教師評價等評價維度,能夠對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和表現都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對下一階段的綜合能力培養和發展有了更為明確的導向。
生涯規劃是一項長遠的計劃,需要學生具備終點思維,著眼未來,而不只限于眼前的某次考試成績或學業表現。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學生看清自身的發展,關注長期與短期發展的關系,確立不同階段的重點,以終為始,做好當下事,合理規劃升學與就業目標,在綜合素質評價的平臺上,掌握人生技能,在自己生涯規劃的道路上邁出堅定的步伐。
三、優化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指導方式
生涯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合作,才能使學生提高思維遠見,做好科學的生涯規劃設計。班主任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綜合運用學校課程體系、活動參與、職業體驗、家校合作等多種指導方式。
1.課程實施:從無到有,精準指導
目前,我國高中實施的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選修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課等。這些課程的設置為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了解自己提供了平臺。在高中階段,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踐行新課程改革,將綜合實踐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放入每學期的課程安排當中。筆者所在學校每學年都會對不同年級開展一項專題研究性學習,比如高一下學期就進行了“關于陽山碑材地質勘探以及材料運輸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成立研究小組,去陽山碑材現場進行石料收集、地形考察、歷史資料查證等研究活動;返校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最終每組做出相應的研究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又親身體驗了實踐活動,這對提高自我認知以及規劃未來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第二,建立一支專業的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學生對于自身認知并沒有形成客觀的評價,在生涯規劃當中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學校應在此方面做好師資力量的建設和培養。第三,定期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學校應定期開設生涯規劃講座和班級團輔課,由學生處牽頭,組織班主任積極開發生涯規劃指導微課程,不同年級穿插不同主題的生涯規劃教育專題,注重貼近各學段學生的不同需求,將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到班會等日常教育活動中,在課程實施中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2.活動參與:強化意識,切合需求
積極開展學校社團活動對生涯規劃教育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社團,同時在社團中擔任不同的職務。筆者所在學校社團數量達到60多個,從街舞到國學,從詩歌鑒賞到戲劇表演,從英語口語到小語種社團,種類之多不勝枚舉。學生從社團活動中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在自己所愛的社團里發光發熱,在集體中出一份力,也就是在為將來步入社會做準備,在鍛煉自己能力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融入集體、融入社會。與此同時,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運動會、藝術節、科技節、國際文化節等,都是施展個性優點、展示最好自己的平臺。今天學生所參加的社團或活動,也許明天就是他們職業選擇的方向與目標。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優勢和特點,明確未來理想職業的目標,使其更加認真學習知識和技能,往自己的既定目標努力奮斗。
3.職業體驗:了解社會,回歸本心
對生涯規劃最好的實踐方式就是職業體驗。學生判斷自己將來選擇什么專業或從事什么職業,對自己興趣特長、性格特征、學科優勢乃至社會需求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專業或職業是否真正適合自己。這就需要學生走出學校,走向高校、走向企業、走向社會,進行專業、職業體驗,從而做出理性的選擇。筆者所在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去進行專業實習和職業體驗,開闊視野,了解社會,從而對自身優缺點有更好的了解,對未來的職業選擇也有了更準確的方向。去年暑假,高一的學生有的去汽車修理廠做汽車修理工;有的去培訓中心做小老師;有的去商場做導購員;有的去銀行做助理會計。在職業體驗報告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抒發了自己對于就業的全新感受,并發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慨。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夠找到自己真正適合的工作,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能夠將興趣和職業合理融合的人,才是工作中最幸福的人。學生不同的職業體驗,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做了很好的鋪墊。
4.家校合作:多方配合,完善體系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是最了解的,同時也對社會分工、就業情況、職業選擇有著最直接的接觸和體會。家長理應對孩子的生涯規劃教育進行指導。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是以包辦代替的態度,主觀地幫孩子做決定,并沒有把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進而產生了很多家庭矛盾與隔閡,孩子對于未來發展方向也非常迷茫。家長首先應該帶著孩子一起通過網絡、媒體、報紙雜志等渠道了解現在社會經濟、職業分工的現狀;讓孩子了解自己所處行業的工作性質和任務;理性分析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優缺點;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實踐,給出合理的建議,但同時要尊重孩子的學業和就業選擇。父母的支持和正確的引導可以減少孩子在選擇中盲目和無助的情緒,激發他的潛能,提高目的性,明確生涯規劃方向。
綜上所述,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發力,才能夠讓學生理性對待學業規劃和職業選擇,成長為對自己負責、對社會有用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朱仲敏.教育轉型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內容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6):77-78.
[2]郝從容.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淺議[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0(2):24-26.
[3]岳軍.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助力學生未來發展[J].教師教育論壇,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