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英語教育肩負著培養國際化綜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單純的英語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將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系列研究還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之處。高校擔負著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思政理念與高校英語教育的融合也勢在必行。本文以“課程思政”而非傳統的“思政課程”為著入點,探討了高校英語專業教學與思政理念融合的教學改革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專業教學;融入路徑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進入關鍵期,中西思想沖突劇烈。英語專業身處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前沿,思想價值觀念日趨復雜化,易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文化信仰缺失等問題。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學重視思政元素作用,從“課程思政”出發為傳統課程教學注入新活力,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培養目標越來越凸顯人文素養在整體人才教育中的重要性,“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獨特作用不言而喻。
一、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改變以往思政理論課程單兵做戰的模式,變成多學科協同作戰,實現全課程育人。挖掘每一門“課程思政”元素,將學科知識傳授、專業能力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專業人才,培養學生在專業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課程思政”是一種整體以育人為核心目標的課程觀,貫通不同學科和課程的特性,使得各學科和課程都能真正參與到育人工作當中,實現育人價值。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打破思政教育的局限性,以專業為載體,樹立“大思政”育人理念。將“立德樹人”教學理念貫徹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思政”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課程教學標準、進課堂教學設計,緊密契合高校“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方向,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政要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利用課堂的主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在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課程思政化,教師是主導,只有教師思政素養提高,才能實現各類課程思政化。英語類課程承載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因素和價值觀,一味地學習西方文化和價值取向,會讓學生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削弱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因此英語教師更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從而敏銳地提煉出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并將這些思政要素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課程思政”是國家和未來發展的需求,也是學生成長的需求,當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專業教學課堂中時,課堂就變得有溫度,教師也變得有情懷。
二、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充分發揮英語專業各類課程的德育功能和作用
高校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決勝時期”,所以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校一定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將思政內容融入英語專業教學當中,不僅可以豐富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對傳統的思政教育進行豐富,進而充分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因此,挖掘高校英語專業各類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使命擔當之一。
(二)引導英語專業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批判的學習
隨著全球一體化潮流的不斷深入,各種各樣的文化得以傳播,而高校的大學生不具備較強的判斷力,所以在面對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時,很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誘導,對西方文化進行全盤吸收。長此以往,學生的心靈必然會受到重創。因此,在“課程思政”視角下進行英語專業的教學的考量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通過在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可以讓當代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從而引導學生使用批判性的眼光接收西方文化,進而確保英語專業學生在“三觀”形成過程中不被侵蝕。并最終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的融合。
(三)提升當代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推動本國文化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基礎,但是很多人片面地認為,學習西方文化就是缺乏文化自信,這樣的思想從根本上限制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因為文化自信和學習西方文化并沒有沖突點和矛盾點。反而是英語專業要利用自身優勢,在進行教學時對學生進行西方文化的傳播,引導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通過進行文化對比鑒別,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要清楚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優秀。在“課程思政”視角下進行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無形中接收到中華文化的感染,進而激發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融入路徑
(一)建設校園文化,利用社會環境
英語學習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好與不好的環境對英語學習的有著不同的影響,創設一個可以鍛煉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環境對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樣的,需要特有文化環境的不斷融入。大學生在校園學習中,還應不時的接觸社會,增加自己的課外活動,見識外面的世界,拓寬自己的人生經歷,校園環境固然重要,也需要了解關注學校周邊環境及社會環境,決定個人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內部和外部環境是必不可缺的。
(二)理論結合實踐,對比中西文化
在英語教學和思政教育上都不能只論述理論觀點,還要緊密結合實際。大多數的高校英語教學,課前教師會安排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同學互相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通過這個小小的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時刻關注新聞資訊,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用心關注身邊的新鮮事發生,教師鼓勵學生對新聞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習英語專業的過程中,要經常舉辦一些和英語相關的朗讀、交流等活動,一定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其中,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借鑒西方文化的精華,對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重視教材文化構建
課程內容是“課程思政”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保證。在大力調整課程內容以保持其高階性和挑戰度同時,還要以“課程思政”作為其標桿之一。課程內容一定要有中國情懷、中國故事、中國想法,通過英語教學不是把學生改變成外國人,而是結合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夠傾聽包容及欣賞不同的文化,客觀理性地進行國際交流的世界公民。英語教學不僅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融合,還要注重文化內容的融入,將社會需求和學生學習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有機結合,篩選出可以與相關專業結合的思政元素,使“課程思政”和教學實踐相得益彰,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教書育人之路。
(四)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課程思政”是幫助學生探究知識后面的世界觀、方法論,與教學水乳交融,相輔相成。作為英語教師,要尊重語言學習規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講授人生哲理、剖析人性,提醒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倡導積極、正面的人生觀;要對意識形態或者政治敏感,做好中西溝通橋梁,正確介紹中國思想和文化,提醒學生政治立場正確。不斷提高自身中西文化素養,通過語言教學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愛國敬業的下一代。教師要注重自身的理想、信念、素養和能力培養,做“四有”教師;要提高教學客觀性、學術性、創新性,體現中國視角、中國情懷。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國情與民情,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探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思政元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
結束語: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之路任重道遠,在高校內深入課堂思政實踐、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培養學生思政興趣,是提高“課程思政”實效的關鍵所在。堅持英語專業的定位傳承和專業的傳統內涵,以語言、文學、文化作為專業的三個核心要素,突顯人文屬性和人文通識教育,強調厚基礎、寬人文的人才培養理念,才能有助于培養“符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敖祖輝,王瑤.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杜剛躍,孫瑞娟.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22-126.
[3]?郭哲.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究[J].智庫時代,2019(14):85,90.
[4]?劉佳.“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語教學融合過程中的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風,2019(11):25 - 26.
[5]?喬晶.高校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新西部,2018(3).
作者簡介:程明,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作者信息: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