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創”時代,各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如火如荼,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忽視了對創新創業文化的建構,導致相關教育課程的教育效果普遍不高。本文將圍繞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文化的建構,進行分析,試圖造出解決此類問題的線索和辦法。
關鍵詞:創新創業文化;高校;高職院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于2014年提出伊始,現今已過了7個年頭,李克強總理號召不僅順應時代需求,國家發展,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出發,其實質是對高職教育的一種要求和期望,全社會要大力發揚創新文化,助力創業發展,以此促進就業、增加收入,促進社會各行業的產業升級,最終實現國家復興大業。因此,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一批創新創業人才的重任,這不僅是由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專業性決定,更是由職業教育下培養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快速推動行業創新創業發展的生力軍。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下的大學生更能適應社會不斷涌現的新型崗位和職業,優秀的高職學生也可以兼具高質量的學習能力和高效率的操作技能,他們在校學習的三年可以通過錘煉技能,完善知識體系,不間斷接收社會新鮮資訊和需求,并及時改變自己的發展方向。
高職教育具有專業領域的針對性、技術技能的實踐性、培養過程的開放性與職業培養的教育性等特點,決定了創新創業文化可以在該環境的生根發展,并可以根據所在地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高校自身建設需求培養特色化創新創業文化。
優質的創新創業文化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首先,塑造學生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創新創業文化的培養與熏陶,促使學生制定更理性的職業理性和規劃,通過創新教育,使得他們具備良好的創造力和主導力,還提高其主動探索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善于發展,勇于改變;通過創業教育,使得他們敢于將自己所學的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不畏艱苦,在歷經一次次波折的同時樂于反思和總結,同時找到與自己共同奮斗的伙伴,培養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組織能力,同時改變自己的擇業觀,不再受老一輩所謂“鐵飯碗”的影響,而勇于去開脫自己的事業;通過創新創業文化,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發展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前提和保證,人生的意義在于敢闖敢拼,不畏險阻,千千萬萬人的事業匯集起來后正是國家的發展大業。
其次,有效激勵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大學階段是年輕一代塑造品格和錘煉技能的關鍵階段,帶著家人的期待來到大學校園,他們更多的是被要求刻苦努力的學習讀書,所以他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學習和生活中,據一項調查顯示,面對“在大學階段,會不會嘗試進行創業?”的問題,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不會”。他們的理由大多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感覺自己缺乏創業的能力,覺得創業高風險,資金不夠等等,由此可見,即便學校在大學階段開設《創新創業教育》《SYB創業培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校園內學生群體進行自主創新創業的主動性仍舊很低,面對以上課程一般采取逃課或不聽的態度,敷衍了事。以上明顯是校園內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足的表現,學生無法從校園環境中汲取到關于創新創業更濃厚的興趣,僅僅是覺得創新遙不可及,創業難上加難,從而輕視自己的能力,放縱自己的青春。而富有校園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可以打破這樣的僵局。
最后,助力企業創新創業文化的發展。現階段,創新創業所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和進步有目共睹,所有希望發展的企業都希望能趕上這輛“經濟快車”,而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之一便是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能夠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密切的切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創新創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推動著企業文化向前發展,將校企合作作為學校發展重大手段的高職院校,應該明白這一點:只有在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中培養教育的畢業生,才能通過不斷的更新技術,創新方法,引領企業走向成功。
綜上,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文化的建構的確可以助力學校及當地企業發展,但是,現階段創新創業文化在各大職業院校的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相關課程內容單調乏味,淪為“水課”,學生們為了“比賽”而比賽,各種創業活動的開展時效性普遍較短,同時學校內部并沒有建起獨居自身學校發展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發展模式,而僅是簡單地照抄上級部門文件章程,導致各大院校開展相關教育的方式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最終導致了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消極心理,即更多的學生將其視為浪費時間,不現實,在他們后面的就業過程中無法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然而,情況剛好相反,擁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科生他們通過創新創業大賽,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還為自己未來的工作藍圖搭建了一個更堅實穩固的平臺,用人單位在面對這類學生的時候,往往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和熱情。為了扭轉大學生的以上想法,在校園內建構創新創業文化刻不容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其一,結合校園文化的開展,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應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首先,高職院校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中國夢教育活動、書法比賽等,這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其次,高職院校應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例如就業創業類知識競賽、科技項目申報等,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再次,高職院校應開展文體競賽活動,例如文藝晚會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最后,高職院校應開展公益實踐活動,例如孤兒院慰問、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敬老院探訪等,這對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道德是很有幫助的。
其二,重視隊伍建設,打造金牌“雙創”教師,提高培育工作實效。
首先,要引入創新創業專業型教師,堅實的專業能力是老師開展課程教育的關鍵因素。其次,加強企業(兼職)老師的管理工作,讓他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不再流于形式,更是更多的質量和內容,學校提供更多的渠道幫助他們通過不同的平臺來開展教學,譬如QQ課堂,釘釘等網絡視頻平臺。最后,建立創新創業教師培訓及激勵制度。將這一類的教師能力培訓制度化,讓所有培訓不再是為了合格證書,而是真正的學到新方法和新模式,通過自己傳達教授給學生,所以培訓后必須開展培訓效果考核,考核也不應僅是簡單的過程匯報,而是通過實際開展教學,譬如上一堂模擬教學課的形式,考核老師們的培訓成果。當然,適當的激勵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績效工資、技能補貼、職稱評選和課題申報上面體現,讓老師們學有所“得”。最終通過以上形式,打造在“雙創”教學方面的金牌教師團隊。
其三,兼容各類文化,建起學校特色發展模式。
結合高校所在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等,還有對海外文化、潮流文化的融合,則能更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文化熱情和興趣,使他們從興趣開始,對創新創業文化有更深的情感和接受度,同時,學校應將創新創業文化融入本校校訓、校歌之中。通過校訓對全校師生產生影響,培養師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那么校內將會形成良好的氛圍。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創新創業的工作應該融合地更加緊密,讓學生從文化的認同開始。同時,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將創新創業文化融入到學校未來發展大局中,探索一條與其他高職院校不同的特色發展道路。譬如師范類的高職院校,可以結合自己的師范專業特性,來開展自身創新創業文化的建構,譬如開展與示范教學相關的教學模式創新探索,訓練他們開展課堂教育的研究和嘗試,同時與當地知名培訓機構合作,讓一線培訓教師成為在校師范生的社會導師,給在校的他們帶來一線教育培訓領域的新資訊,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嘗試,開創關于師范高職院校自身的創新創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茹玉,曲秀琴.高職院校層級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風,2020(15):208.
[2]?王曉華,李軍,劉玉京.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探索與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6):239.
[3]?張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農家參謀,2020(14):207.
作者簡介:唐歡楓(1989-),女,碩士,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