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正義是一個古老又永恒的話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廣大人民的迫切訴求與奮斗目標。馬克思公平正義觀思想意蘊深刻,主要內容包含了經濟公正、政治公正及社會公正,為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新形勢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為指導,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公正社會建設,充分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公正權利,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與現實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當代價值
構建公正社會既是黨和人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又是當今時代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及實踐問題,不同時期人們對公平正義有著不同的理解及訴求,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的經濟公正
經濟問題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詳細探析,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深刻闡述了經濟公正的科學內涵。
關于生產環節的公平正義觀。社會生產方式是公平正義產生的基礎,公平正義的實質是對社會生產關系要求的適應,生產力不發達、社會物質財富不豐富導致了不公正現象的出現,久而久之,公平正義逐漸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著公平正義的性質,工人階級想獲得真正的公平正義,必須鏟除舊的生產方式,即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私有制是不公正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馬克思指出:“無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如何變化,對于勞動者剩余勞動力的剝削以及剩余價值的榨取是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最終目標。”[3]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維持生存。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以獲取剩余價值,使廣大工人遭遇多種不公正的待遇。馬克思認為只有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關于分配環節的公平正義觀。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生產的勞動成果也全部歸資本家所有。面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階級遭遇不公正的現象,馬克思認為需要通過合理分配勞動成果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段,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制度,“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4]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關于交換環節的公平正義觀。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雇傭工人的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實際上交換本身就具有強迫的性質。勞動者在交換中只有聽從、沒有自由,交換是不等價的。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他所獲得的工資,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馬克思提出,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徹底得到解放,人是全面自由的人。在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下,采用按需分配的方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交換,豐富的物質資料使交換變得更加公正公平。
關于消費環節的公平正義觀。分配的不均必然導致消費的不公正,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通過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獲得大量的社會財富,勞動者獲得相對少的工資,大量的產品被生產出來,但勞動者的購買力不足,使產品相對過剩。資本家和勞動者的消費水平天差地別,資本家可以購買任何自己需要的及想擁有的產品,而勞動者連保障基本生存都很困難。馬克思認為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實行按需分配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消費公正。
(二)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的政治公正
社會公正必然體現人對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追求,馬克思認為人生而自由,不受地域、種族、階層等任何因素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壓迫、剝削勞動者,使勞動者(即工人階級)毫無自由可言,想要改變工人階級受壓迫的狀態,使工人享受自由、平等權利,就必須消滅階級,消除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5] 個人只有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因此,只有在共產主義的社會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真正自由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還指出,民主是公平正義的政治基礎。在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沒有任何的話語及民主權利。馬克思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在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政權不再存在,成立了由全體勞動者組成的聯合體,全體勞動者成為社會經濟、政治的參與者與決策者,最高層次的民主得以實現。此外,馬克思還提到了尊嚴是每個人享有的基本權利。尊嚴是個人對社會所提出的要求,在階級社會,人的尊嚴得不到充分體現。只有當社會承認并肯定個體勞動者的價值,且所有勞動者受到無差別對待時,人的尊嚴才能得以保障。
(三)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的社會公正
馬克思關于社會的公平正義主要從社會保障制度和受教育權利兩方面來闡述。以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完善,但其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欺騙性,只是為了掩蓋資產階級的丑陋行為。社會保障基金是工人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來源于工人創造的價值,且資本主義社會的保障目的是為了緩和勞資矛盾,不會改變無產階級的命運。馬克思提到,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不再是為了維護階級統治,其實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馬克思還認為,每個人都應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資本家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雇傭童工為其勞動,剝奪了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此外,一些貧困人民無力解決溫飽,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必定難以保障。兒童肩負著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在共產主義社會對所有適齡兒童提供免費的公共教育資源,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
二、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公平正義觀思想意蘊深刻,為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新形勢下,要繼續堅持以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為指導,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公正社會建設。
(一)馬克思公平正義觀對我國經濟建設的有益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縱觀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度與廣度,仍存在部分問題,比如: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精準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堅持以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為指導,對推進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現實啟示。
其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經濟公正奠定物質基礎。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礎前提。馬克思曾說:“如果沒有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6]這充分說明了只有當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們的生產、生活才能得以保障,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其二,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我國存在貧富差距較大的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建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收入水平差距過大,易使人們產生心理落差,造成工作上的懈怠甚至引發不滿,從而加劇社會矛盾。只有科學運用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合理調節工資,縮小收入差距,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才能促使社成員更具凝聚力,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及公正社會建設。
(二)馬克思公平正義觀對我國政治建設的有益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一些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馬克思的公平正義觀為我國政治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其一,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協商民主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7]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在民主監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推進國家政治建設、社會公正建設的有效途徑。既要不斷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政治權利;又要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公正社會建設。
其二,堅持依法治國,健全法律法規。既要完善相關法律,推動國家法制建設,促使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公正的行使政治權利;又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積極作用,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及時傳達民情民意,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監督有效發展。馬克思對正義的關注是從現實的人出發,通過闡述自由與平等的正義原則,從而論證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終極目標,即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大力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不僅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基本條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追求與法治保障。
(三)馬克思公平正義觀對我國社會建設的有益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愈加強烈,馬克思公平正義觀為我國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其一,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8]要加大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發展問題,加大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扶持力度。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農民群眾晚年的幸福生活。同時要通過擴大低保范圍、提高低保標準、提供住房保障等途徑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生存發展權利,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及公正社會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利保障。
其二,努力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要努力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實現教育強國是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此外,要盡可能的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讓不同地區的學生享有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機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2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頁。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頁。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頁。
作者簡介:
陳思琪(1995年-),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